商品標籤

吟遊問俠之吟遊:遊的精神文化史論

NT $500.00
NT $450.00


當代大儒國學大師龔鵬程從多方角度闡釋歷史上「遊」的精神文化「遊」不僅在政治經濟及社會政策上產生過重要作用也影響華人的處世態度與精神動態遊蕩無度、居無定所的遊民身在法令外,縱逸常不禁的遊俠遊食諸侯,是追求能施展抱負的機會周遊天下,是跨越空間的限制,向世界無限拓展「遊」的精神是極富饒有味的其實,我們忘了,我們也有逍遙遊的精神也有四海為家、優遊槃樂的那一面過去,我們老是喜歡把中國描繪成一座大農莊,它是黏著於鄉土的,人與人的關係是凝定的,勤儉勞作即其日常生活,安土重遷即為其人生態度,故精神上趨於保守,傷離別、嗟淪謫、哀流亡、嘆遷貶,而自安於其以禮俗宗法維繫之田園鄉土社會。但是,中國古代也不是一個凝固穩定的鄉土社會,而是充滿了各類遊人流民以及遊之活動的世界。這些遊人及遊的活動,顯示了中國文化中非常豐富的精神狀態;居者與遊者之間的辯証關係,則更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課題。這本書,就是想把遊的精神文化這一面呈豁出來。我的人格與精神狀態本近於遊者。莊子〈逍遙游〉一文正是我治學入機之處。其後從遊於師友之門,戰浴於學問之海,論遊俠、好嬉遊、同情政治社會文化上的流亡流浪者,都使得我對遊之精神文化史的討論,有些自我辯護的意味。我當然不否認我研究遊的問題,本來就是為著要了解自己甚或說明自己。但我也覺得:正因為我是遊者,所以才能洞察中國歷史上複雜的遊的現象,才能掌握遊的精神狀態。--龔鵬程本書深度討論「遊」這個觀念。以各個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來說明「遊」是在什麼具體生活場域中生長出來,又是如何與具體的人文活動相關。在作者的描述中,「遊」不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不是一個客觀的思辨物,它體現於遊戲、遊旅、遊藝、遊心、遊觀、遊學、遊仙等各種活動中,也與社會上的遊民、遊士、遊俠、流氓、遊娼等等人士有關。


遊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