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書不同於一般的書。一般的書是一般人寫的書,經書則是出自聖賢之口,或出自聖賢之手,是聖賢證量之表現,是聖賢心靈之顯露。故經是聖賢證量之體現,是聖賢智慧之化身。學習和研修聖賢們的經典,就是在學習和研修聖賢們的證量和智慧。按照傳統觀點,凡是經之所在,即為道場——學道與修道之場所。經是聖賢生命之載體、智慧之載體,故經之所在,即聖賢之所在。佛經所在,即佛菩薩之所在;儒經所在,即孔孟之所在;道經所在,即老莊之所在。經由聖賢生命的展開和表現,走進經典的字裡行間,就是走進聖賢們的生命和智慧世界,融入經典的字裡行間,就是融入聖賢們的生命和智慧世界。《心經》亦復如是。《心經》是佛菩薩的生命之外化、證量之展現,無比莊嚴,無比殊勝,為人間稀有之法寶,醒世之獅吼,解脫之歸依。故凡欲讀誦、研修《心經》聖典者,每於開經之前,必須正心誠意,收攝身心。正心之基是正身,身正方可心正。欲端正其心者,需先端正其身。什麼樣的身形姿勢,就會引發什麼樣的心態和情緒。斜靠在沙發上,將腳放於茶几上,這樣一種身形姿勢所營造出來的心態與情緒,與正襟危坐所營造出來的心態與情緒,必然是非常不同的。無論是佛家、道家,還是儒家,都設立了諸多禮儀,這諸多的禮儀無非一個目的,通過端正外形姿勢來達到端正內心態度,簡言之,即經由正身來達到正心。誠意也是如此,特別是在修學初期階段,需經由一些外在的代表誠意的姿勢與動作,來引發我們內在的誠意和敬重。故正心誠意的第一步是正身和守禮。不僅身正才能心正,同理,唯有身靜才能心靜。如果身體動來動去,心當然難以靜下來,心靜又是心淨的前提,身心不靜,則身心斷然難以清淨。身體的清淨是經絡氣脈暢通,心靈的清淨是無機巧少雜念。欲達身心清淨,先必做到身心寧靜。唯靜可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