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會這樣?喜歡這些,討厭那些,從生物學、腦科學與心理學解釋我們的喜好、情緒、行為與想法

NT $ 420
NT $ 332


你的思考不是你的思考,你的喜好也不是你的喜好因為操控行為的,是你體內的科學。 從基因、微生物、激素和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解釋人類行為與思考背後的科學影響力。2019年BookBub夏季最佳書單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大衛‧伊葛門《我們只有10%是人類》作者艾蘭納.柯琳 推薦一直以來,人類總相信自己對自身有完全掌控權,但其實我們可能連喜歡吃什麼都無法控制。小從對食物的喜好、選擇什麼樣的伴侶、容不容易物質上癮、是憂鬱還是樂天,大到對社會體制的觀點,其實可能都由不得我們決定,我們的意志能夠自主操控的範圍,其實比你所想的還要少。那究竟是誰凌駕在我們的意志之上,控制著我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呢?答案是基因、微生物以及各種生物化學分子。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教授、《科學人》等媒體的專欄作家比爾.蘇利文將藉由本書帶你到各地的科學實驗室,探究近年在科學上的新進展。他以輕鬆的筆調與生活化的比喻帶你從表觀遺傳學、生物學、腦科學與心理學等面向,打破我們對自身的迷思,並注入新見解。為什麼我們都喜歡當沙發馬鈴薯?原來可能不是因為好吃懶做,而是基因搞的鬼。為什麼有些老人脾氣特別暴躁?原來可能是因為長年吞下的抗生素,殺死了腸道細菌而導致。為什麼原本活潑溫和的人會突然性情大變?原來不是因為著魔,而是得了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為什麼父母經歷的恐懼會對小孩甚至孫子造成影響?原來恐懼也能代代相傳。為什麼有些人崇尚自由,有些人比較保守?原來可能不是因為環境或教育,而是腦部結構不同。……讀完本書後,你可能會問,既然如此,真實的自我存在嗎?我們可以脫離被這些自然力量控制的命運,反過來掌握自身嗎?今日蓬勃發展的醫學工程或許能為人類討回一點掌控權,但究竟科學家致力研究的基因編輯、表觀遺傳藥物以及腦機結合等尖端科技,能夠如何幫助人類在未來過上更好的生活呢?▎國內外推薦蘇利文用淺顯易懂和讓人為之驚嘆的筆法,讓我們重新認識「真實的我到底是什麼樣子?」雖然我們很容易就相信是自己掌握了命運,但重新認識自己的內在外在其實受到了不可見力量的影響,會讓你大開眼界。──大衛‧伊葛門(DavidEagleman),博士、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作家、美國公共電視PBS《大腦》(TheBrain)節目主持人引人入勝。《我,為什麼會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是結合了哲學的科普書。它融合了作者的親切和智慧,讓我們瞭解自己這臺生物機器。它使我對於身處的大自然感到驚奇,並對那些被和怪癖聯想在一起的人感到同情。──艾蘭納.柯琳(AlannaCollen),《我們只有10%是人類》作者


基因 心理學 史丹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