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標籤

白癡的歷史:18世紀至今世人如何看待智能障礙者

NT $ 630
NT $ 498


生而為人,他們與你我為何「應該」不同? ◎第一本從人性關懷的角度討論智能障礙者的歷史書◎收錄63張歷史圖像,重現300年來世人眼中的「白癡」白癡、智障、低能……那些曾被貼上標籤,遭受歧視之人,今日稱之「智能障礙」者。一般認為他們天生智能不足,無法完全理解大多數人能理解的事情,缺乏獨立生活的技能,且終其一生都不會改變或被治癒。他們生活在你我周邊,卻彷彿不屬於這個世界,相較於有可能被「治癒」的精神病患,智能障礙者成為更加邊緣與不受關注的存在。天生就該成為「收容所生物」?本書重構「白癡」的300年歷史,探討從社會、文化、法律、醫學等層面如何看待與對待他們。在18世紀以前,這些智能障礙者雖可能遭受欺負與矇騙,但也同時受親友的保護,是社會群體中的一份子。但在進入19世紀的「大禁閉」時代後,原本生活在社會中的這群人,成為「啟蒙理性下」無法履行公民權。後來當低智商與犯罪劃上等號,他們更成為對社會秩序造成威脅之徒。生而為人的標準是什麼?為何不能僅僅因為父母生下我們?幾百年來,智能障礙者經常被視為「非人」,是不斷變動的歷史長河中一段背景,他們從未改變,無法對人類產生貢獻。甚至,在達爾文理論中,他們填補了動物與人類這種「高等生物」之間的發展落差,亦即很多時候他們似乎更接近動物。在優生學出現後,他們甚至成為應當被消滅的對象。即使在二戰結束,優生學也因納粹的罪行而受到譴責,但這些智能有缺陷者仍舊無法被社會接納,而被關入特定機構中受到「保護」。從排斥到接納的旅程20世紀下半葉,在去機構化的呼聲下,許多身心障礙者搬出了收容所,回歸社區。於是,眾人開始面對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讓他們和我一同平等生活?他們可以和我們一起履行公民職責嗎?比如可以一起投票嗎?英國在進入21世紀後,出現「評估和治療單位」(ATUS)等醫療設施,拘留數以千計出現「挑釁行為」的學習障礙者。本書作者基於對這種情況的憂心而撰寫本書。並回應我們今日依舊面對的焦慮:哪些人應該被社會接納,又該接納到何種程度?誰應當受到更多照護支持?以及我們該如何與他們相處。也許我們該做的是,理解他們也懷抱希望、有他們熱切與渴望,如你我一般。


世紀


Land Law
NT $ 2,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