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流動的世代中,隨時都準備以異鄉為故鄉的你我他,寫給彼此的筆記臺灣和香港,兩個親近卻又遙遠的地方,有著相似的事物和不同的經驗,以往卻常常只透過觀光的角度互望。而當離鄉的兩個香港人,在異地台灣再相會,有了長期旅居的時間醞釀,和文化觀察之眼的沉潛,一場從芭樂開始的閒聊,才終能拉出一連串從語言帶到生活的日常經驗比對,而體悟了種種:有從鴿子籠小套房到寬敞廁所的都市景況、有單人火鍋到中秋烤肉聚會的人際遠近,也有從漂泊到再紮根的身分認同。如果凝神細看日常,側寫分析生活,我們或許也將一樣,逐步理解腳下這塊似懂非懂的土地、釐清自己將是未是的身分,然後進而發現決定家鄉所在的,不是護照上的文字,而是終於能夠歸檔的眷戀與依歸。●台灣市面上談論香港的書,大多是旅遊、飲食主題,文化面的探討很少。而即使將廣度拉到從日常經驗探討亞洲跨國的文化、記憶側寫,也多是出自台灣作者手筆。擁有台灣生活經驗的香港背景作者寫的作品有其獨特性。●類似的島國處境,同中有異的生活經驗,能將日常所見退一步重新思考比較,產生趣味和反思●從食物和日常用品為起點,有親近感,給讀者心理上的閱讀門檻也較低,但延伸出去探討的議題包括都市內的人際關係、土地運用,或是身分認同等較深度的文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