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有時,傾訴有時:愛情、藝術、生活,跨越文化與時代,黎戈筆下的文學巨匠

NT $ 299
NT $ 236


我,生而為我,是多麼愉悅的事情 【她們的故事、他們的世界,黎戈人物評論隨筆】這不僅是文學評論,更是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為讀者打開一扇了解不同作家和他們作品的新窗口 ▎瑪格麗特.尤瑟娜:自由意志的形象代言人有時,自由是悖論──這個一生與文字為伴的女人,最不信任的,也是語言。她生就一張貪歡的面孔,卻認為示愛的最高境界是緘默。她聲稱她不太想父母,可是從20歲起,她開始把他們放進她的好幾本小說裡,代入各種時空條件下,她寫他們寫了60多年,她亦很少提及格雷絲,可是後者去世後,她拖著老弱的病體返回歐洲,把她們熱戀時的行程反覆溫習。寫作和旅行,是她生命中的兩顆一等星,她用它們來緬懷和追憶。什麼是至愛不死,什麼是至親不滅?在擬想的情節裡,她讓他們一次次復活,她徜徉其中,就像她小時候,常常在一條小溪邊騎馬漫步時的感覺。 ▎張愛玲:惆悵舊衣如夢20歲開始,她就在她的文字裡,穿著大人衣服、化著成人妝,佻達而行。她的文字,拉長著一張怨婦臉,比她本人的臉、比她的戀愛經驗,都蒼老得多。她並不與她的文字平行,也正是因為不平行,老來她才寫了《同學少年都不賤》,裡面有很多她在女校生活的痕跡,這些陳年的破碎光影,帶著水紋之下的微微錯位,是含在回憶這條大河裡、被吞吐著的水影:溫潤、低迴、恍兮惚兮,半明半暗。有了這塊遺失在角落裡的拼圖,才讓她的一生有了完整的成長線索。 ▎柏格曼:心之密室,猶在鏡中他是個極端的自我主義者,這一點,他根本就無意掩飾,他的自我就是他的行為定位系統,最重要的是,他不自憐。一個人自憐過度必然會導向邏輯暴力,很多人的命運悲劇只是因為:他們是極端的自我主義者,可是自憐使他們認為自己是全然無辜的,反正不是環境對不起他,就是命運對不起他,再不就是周圍的人負他,誰要是和他共同參與一件事,誰就必然是責任方,就得承受他血淚斑斑的控訴和錚錚的仇視,這真讓人疲勞,我討厭捨不得分析自己的人。對我而言,自知簡直是一種至高的道德。 ▎卡夫卡:一切因你而值得卡夫卡,這個法學博士,終身制的法律工作者,是因為職業習慣嗎?已經徹底厭倦詮釋了──也不是,他已經把一切都詮釋成消極了,而且是在事情發生之前,就先驗地把它消解了。想想多可怕,一張絕望的網,張開在前方──「目標倒有一個,道路全無一條,所謂路者,躊躇也。」我看他不是死於肺病,而是被他自己分泌出來的絕望毒死的。 本書特色 黎戈以其獨到的眼光穿梭於過去和現代,交織著文學巨匠與文化符號的生動敘述。從瑪格麗特.尤瑟娜到村上春樹,從愛因斯坦的情愛到哈代的筆觸,每一篇都深刻剖析了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文學與人物特色。作者的筆觸細膩且富有洞察力,不僅揭示了文學作品背後的深層含義,更勾勒出了人物的情感與精神面貌。


命運 文學 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