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皓峰武俠雙書:道士下山+刀背藏身

NT $600.00
NT $540.00


◎《一代宗師》編劇、新派武俠導演徐皓峰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力作。◎徐皓峰至今四部電影作品:2017年最新片《刀背藏身》、2016年大受好評的《師父》以及《箭士柳白猿》、《倭寇的蹤跡》,原著皆出自此書。◎電影《道士下山》原著小說◎完整呈現徐皓峰十年武俠短篇創作的軌跡和電影作品出發點。◎台灣版《刀背藏身》獨家收錄〈平民稱貴〉文章。《刀背藏身》「武俠小說是一稜刀背,幸好, 有此藏身處。」——徐皓峰 房慧真、臥斧、畢恆達、張大春、喬靖夫、鄭丰好評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 張大春:「徐皓峰為武林擴充了知識的深度,也為江湖恩怨拓展心理的深度,他的小說值得一再回味。從而,無論在任何一個看似蹈空的歷史年代裡,我們都可以說:徐皓峰為武俠這個文類,注入了現代性的養分。」 喬靖夫:「徐皓峰老師在傳統武術上的識見和貢獻令人欽佩,於當代武俠創作界更是僅見的逸才!」 畢恆達:「文筆極簡約,須屏息慢嚼。人物是熱呼呼的(有體溫),動作是硬底扎實的(有血肉)。此書意蘊深遠,讀來酣暢淋漓。」「北方理念,刀法是防禦技,刀背運用重於刀刃,因為人在刀背後。」 新派武俠名家暨名導徐皓峰,熟悉民國時期武林人物、江湖掌故,閱讀量驚人,對佛、道教及東、西方電影皆有研究。 他筆下的武俠小說,細膩生動地描繪出前輩武人的行止遺風,談武學時「教真的」——論理精闢,同時織進許多上輩人日常生活的講究和細節,人物對白機敏而充滿餘韻,令人回味再三。 本書收入徐皓峰2003年至2013年間五個武俠短篇作品︰〈倭寇的蹤跡〉、〈民國刺客柳白猿〉、〈柳白猿別傳〉、〈師父〉、〈國士〉、〈刀背藏身〉,以及兩篇散文。呈現徐皓峰十年武俠短篇創作的軌跡和變化,其中四篇已由徐皓峰自己改拍成電影。 其中2016年的《師父》不僅拿下2015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大獎,也備受兩岸三地好評、被譽為開創武俠電影新境界。原著〈師父〉亦獲中國《人民文學》雜誌短篇金獎及2015年第16屆百花文學獎小說雙年獎。文字與影像對照,各有所妙,值得細細品味。 「每一位早逝者都是短篇小說,文止處留下了餘味。」——徐皓峰 《道士下山》生死一瞬的武術對決、日本與中國特務介入的江湖紛擾、納粹黨衛軍求索純種亞利安人而深入武林、從中國文藝修養衍化出來的上乘武功,將武俠與文藝史、二次大戰史精妙揉匯成一部刻下里程碑的作品。 尹麗川、傅月庵、鄭丰推薦 這是一部令人期待已久的武俠小說。作者徐皓峰現為北京電影學術導演系教師,曾採訪形意拳大師李仲軒而完成《逝去的武林》一書,熟悉民國時期學習武術過程、江湖掌故,對佛、道二家夙有研究。《道士下山》的故事背景在民國時期。主角何安下回到塵世後,千奇百怪的遭遇,不但讓他武功日益精深,偶然的情緣也讓他嚐到男歡女愛背後的悲苦滋味,他閱歷越廣,就越能體會求道的路途在江湖中已經顯現。作者文字語帶機鋒,故事情節峰迴路轉出人意表,每一章節自成一個故事,但是環環相扣,令人讀來欲罷不能。 「武俠小說是中國很長的一條脈,從司馬遷的《刺客列傳》,到明清的志怪小說,到金庸古龍。司馬遷寫的為什麼檔次高,它寫失敗。以前諸如還珠樓主這樣的大家,武俠小說都是寫現實生活。徐皓峰的故事裡,一個是寫失敗,一個是寫當代。把武俠小說移植到當代生活裡,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他的解決之道是,描寫上簡化武功招式,更多是集中在兩個人為什麼要出手,加大了人物的心理,重點放在了練武人的心態上。以前的武俠小說,寫的抗爭是一個是非,朝廷壞、武俠對。但是現實生活是更複雜的問題,它很多不是好壞,而是一個無奈。」(摘自《刀背藏身》簡體版書籍介紹) 〈師父〉 ●這是一個「出師父不出徒弟」的時代,各派都有名師,都後繼無人⋯⋯揚名需要深遠策畫,「一戰成名」只屬於武俠小說,現實中,一次揚名行為的週期是三到五年,布局和善後占去大部分時間。●放耿良辰去踢館,是想好了後路。耿良辰踢到了第八家,已是天津武行能忍受的極限,將會有一位名師出面將他擊敗,維護住天津武林的體面。在這位名師的主持下,耿良辰作為一個犯亂的徒弟,被逐出天津,而連踢八家的戰績得到承認,背後的師父浮出水面,收取勝利果實,立名號開武館。 〈國士〉 ●國考分為三組,組內抽籤對打,雙敗淘汰制,不按體重分級,沒有統一護具。三十二歲,站在擂台上,郝遠卿有著嚴重恥辱感,他的對手多是小他十歲的人。好在結果好,國考賦予前三名以「國士、俠士、武士」稱號。國士,一國最優人才,《史記》中是輔佐劉邦打下漢朝天下的戰神韓信,所謂「國士無雙」。 〈刀背藏身〉 ●刀法真傳——以身就刀。就,北平土語,逆反之意。以身就刀,身體跟刀反著來。劍和槍是進攻性武器,身體和兵器對成一條線,便於衝刺發力。而刀是防禦性兵器,敵人兵器襲來,身體要從刀後閃開。●孔鼎義:「習武的有一絕,認人臉準。江湖暗算多,記不住人,死得快。十四年前,元姑男人找我爺爺比刀,不是你這張臉。」 〈倭寇的蹤跡〉 ●據說俞大猷從倭寇兩手握刀的動作,悟出倭寇的刀法是從棍法中變化而出的,他的兵營不訓練士兵使刀,只是訓練長棍技法,臨出戰才發下倭刀,竟能屢戰屢勝。俞大猷說長棍無刃,而一切有刃的兵器卻要從無刃的練出來。 〈民國刺客柳白猿〉 ●「才知道了中國的上層組織為黨,下層組織為幫,明朝末年東林黨人李三才駕馭幫會管理運河,開始了黨幫合作,這是把握社會的關鍵⋯⋯在黨幫之外的名為「俠」,行俠就是行刺,這是戰國時代《靈動子》的思想,認為刺客是天道運行的一環,盛世以道德約束人,衰世以法律,而亂世以行刺,否則人沒了顧忌,社會便將崩潰。


江湖 武林 武俠 電影 文學 小說 武俠小說


興趣 拉麵 植物 天能 黃山 洛杉磯 田地 女孩 文學 蔬菜 小說 紅豆 牛蒡


猜你喜歡


夜之屋
NT $99.00
荒漠骸骨
NT $3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