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義《大學》、《中庸》,對每一段落、章句皆有精闢透澈之詮釋,讀了此書即能明白二經之真實義,也將心領神會於為何二經在儒門道統傳承上占有重要地位。 ◎發前人之未發,清楚解析二經諸多前人所未明之要義,例如,《大學》何謂「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中庸》何謂「大孝」與「達孝」之分辨?又例如,《大學》傳文應有〈釋大學之道〉這一章之定義。 ◎本書作者繼《易經解經》、《老子易解》後又一力作。 《大學》與《中庸》原是《禮記》中的兩篇經文,後來各自獨立成書,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而二經所言述的大道之義,則是以君子修身為本,以明明德於天下而止於至善為最上目標。 《大學》為文條理分明,經與傳對應嚴謹,各章節環環相扣;《中庸》為文則是灑脫奔放,各章雖像是各自錯落、各述其義,卻能別出機杼般,巧妙形成一恢宏格局。研讀時若能掌握住此邏輯架構,就可以更容易探得二經所要表達之精義。 「大學之道」者,大道之學也!「中庸之道」者,時中之道也!不管是大道或時中之道,皆可代表至誠天道。天道因中正規律,剛健不息,德澤普施萬物,其德盛大,能格物天下,故稱「大道」;天道因恆以至誠,故能隨時行於中正不偏的常道上,也就是天道乃行「時中」,故亦稱「時中之道」。 本書解義《大學》與《中庸》,多透過以經解經之法,利用經文互證方式解釋二經之義。例如,《大學》「致知在格物」,與《中庸》「成己,仁也」意涵彼此相通,指君子之明明德而「致知」,是為了將以其誠正之至德而「格物天下」。又,《大學》「物格而後知至」,與《中庸》「成物,知也」也同意涵,指君子做到既成己,亦成物,已成仁民與愛物之功,即是君子之「知至」。 亦引《尚書》、《孟子》、《易經‧繫辭傳》、《易經‧文言傳》等諸經,推本溯源解釋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之要義,尤其詳細解說《文言傳》乾坤兩卦各爻象,與《中庸》各章經文彼此的衍繹關係,使讀者能夠更深刻的瞭解,為何儒家各經典是道脈貫串相承。想一窺儒家思想精義,本書值得一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600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