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人總是袖手旁觀:揭開讓我們選擇沉默的人性機制

NT $ 390
NT $ 351


為什麼人們面對暴行卻不願挺身制止?道德勇氣並非與生俱來,無所作為才是人性!2011年,中國佛山市一名兩歲的小女孩被車輾過,在她倒地流血的十七分鐘內,至少十八個行人路過,卻無人伸出援手。1964年,美國紐約市一名叫凱蒂.吉諾維斯(KittyGenovese)的女子在街上被歹徒持刀攻擊,期間總共有三十八位目擊者聽到呼救。有人開窗查看、有人從窗台大聲呼喝,卻沒有人真正站出來制止暴行,甚至沒有人報警,凱蒂最後被刺身亡。許多暴行、慘案發生的當下,並不是沒有目擊者,但大多數的人選擇保持沈默、無所作為。本書作者凱瑟琳・山德森教授,從心理學、腦科學、生物學、經濟學等不同角度,探究惡行發生當下,這群「良善之人」為何冷眼旁觀,這樣的行為又如何成為暴行背後的隱形推手,以及怎麼鼓舞人群採取應對行動。本書的前半部說明導致好人作惡的情境與心理因素(第一章),而這些因素會造成一種更常見的現象,就是我們面對他人惡行時的沉默無為(第二到五章)。接下來,在中小學校園霸凌(第六章)、大學性騷擾(第七章)、職場不當行為(第八章)這些特定的現實情境中,這些因素會如何克制旁觀者的行動。最後,本書檢視有些人更容易挺身反抗他人的原因,以及我們能從這些反叛勇者身上學到什麼(第九章),並在末章做策略探討,使我們能在別人亟需救援時更勇於發聲、採取行動。挺身而出、做對的事情,其實並不容易。本書能夠使讀者了解有哪些阻礙導致人們袖手旁觀,並提供在個人生活中抗拒這類壓力的實用策略,克服生理與心理上的機制,進而找到破解「無所作為」的最後防線。


策略 目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