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認為合不符合規矩,即為經商的根本和重要的問題。做生意從正路去走,往往可以名利雙收,即便一筆生意失敗了,也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而違背道義,不走正路,必將遭人唾棄,一旦失敗往往一敗塗地,名利兩失,不可收拾。不用說,一定要去做遭人唾棄、名利兩失的事情,那就實在是愚不可及了。胡雪巖非常重視這一點,那就是按照規矩來辦事!胡雪巖的商德之所以為人稱道,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僅要給競爭對手留活路,而且不搶同行的飯碗。這也是他成大事著手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即抽非同行的「底」,而不抽同行的「底」。胡雪巖行事最崇尚諸葛孔明,事無鉅細,全都謹慎對待,「把一件事碎了再揉起來」。【胡雪巖簡介】 胡雪巖(1823年9月29日-1885年12月6日),名光墉,字雪巖,以字行,幼名順官,安徽績溪人,晚清時期的紅頂商人。現在在杭州鼓樓有修復過的胡雪巖故居。胡雪巖以杭州經營的錢莊為本業,發跡後擴展至當鋪、房地產,也觸及鹽業、茶業、布業、航運、糧食買賣和中藥行、甚至軍火等事業。其中主要以在各行省設有二十多個支店的「阜康錢莊」,阜康錢莊之典據在於《華陽國志》中「世平道治,民物阜康」,以及創建於杭州清河坊大井巷的國藥號「胡慶餘堂」為兩大主要事業。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包圍杭州,胡雪巖協助浙江巡撫王有齡,由上海運軍火、米糧、銀錢以接濟杭州府清軍,但被太平軍擊退。杭州最終因乏糧陷落,王有齡自縊殉國。次年,清軍克復杭州,胡雪巖在浙江布政使蔣益澧引薦下,協助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與「常捷軍」聯繫。胡雪巖的作為給左宗棠留下了深刻印象,左宗棠後來在奏摺中提到:「按察使銜福建補用道胡光墉,自臣入浙,委辦諸務,悉臻妥協。杭州克復後,在籍籌辦善後,極為得力。其急公好義,實心實力,迥非尋常辦理賑撫勞績可比。」同治五年(1866年),胡又協助左創辦福州船政局。同年左調任陝甘總督,胡在上海為左辦理採運、籌餉以及訂購軍火,代其向外國銀行團借款,開中國政府商借外債之先例,涉及本金達1595萬兩白銀。胡雪巖長於經營之道,富甲一時,被譽為一代巨賈;同時他也具有清朝官員身份,並積功升遷至「布政使銜」的從二品官階,所戴朝冠頂上飾以鏤空珊瑚,俗稱「紅頂子」,故又被稱為「紅頂商人」。以商人的身份,戴紅頂子,是清朝極少數的特例。據估計其資產最多時曾達一千萬兩白銀。(一兩白銀=約等於人民幣200,一千萬兩白銀=20億人民幣=約100億新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