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不在,戒在等於佛在佛言:「以戒為師。」阿難問佛:「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大眾以何為師呢?」佛言:「以戒為師。」是時大眾寂然無聲,守護世尊直至最後一刻。世尊復以大悲心,殷殷付囑弟子修行之要,第一重要即是「持戒」。如何修學戒律?以往,學人往往把戒律孤立起來修學,甚至將戒律當作一切,只見戒律而不見佛法,使持戒修行成為一種形式,或片面而孤立的現象。事實上,戒律只是佛法修學體系的一個基礎,必須將其放在整個修學體系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學戒、持戒。在此,我想從佛法修學的五大要素,來談談如何修學戒律。皈依,是持戒的靈魂。我們受戒是從皈依中獲得戒體。比如五戒、八戒、沙彌十戒,都是從三皈中得到戒體。所以在受持五戒、八戒等儀軌中都有皈依的內容,分別為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比丘戒也不例外。僧團成立之初,僧眾曾依“三語”受戒。只要對三寶生起信心,對著僧團三稱“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今於如來所出家,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就能獲得比丘戒體。後來,因為眾生的根機、信心都 不如從前,才形成羯磨受戒的方式,通過隆重的儀軌,使受戒者納法於心。但皈依始終是戒律的靈魂。惟有對三寶具足信心,戒律才能產生相應的效果。有多少信心,就會有多少持戒的自覺性。如果不是佛教徒,對三寶沒有信心,戒律對他們就只是一些條文而已,並無多少實際作用。所以,我們受戒前必須對三寶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否則就無法得到戒體。惟有深信三寶,對三寶所發的誓言才會產生效應,不然可能只是說說而已。如果有一天三寶在我們心目中失去地位,那麼,曾經對三寶所做的宣誓也就難以產生效應了。可見,戒體完全建立在我們對三寶的信心之上,建立在皈依的基礎上。所以我們皈依之後還要不斷修習皈依,以此堅固道心,強化戒體力量。一旦信心減弱,戒體的基石就會隨之動搖,戒律在我們心中也將失去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