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肯定聽過一個名字叫「易經」,而且恐怕很多人分不清《易經》和《周易》的關係。甚至很多人認為「易經」是「周易」的另一個名字,這就大錯而特錯了。我們就先來講講它們的區別。《易經》是什麼呢?中國最早的經典之一就是《易經》,它是用於占卜的書。我們知道,歷史上很早的時候就出現了占卜的活動。周朝以及周朝之前負責占卜的官員都會用到《易經》,並把它作為占卜所用的書籍。在原始社會中,非常重要的活動有兩個,一個是祭祀,一個就是占卜。占卜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占卜者所用的書就會記錄大量的當時的人們關於世間萬物的思考,這些思考最終匯合成了《易經》。但因為《易經》的內容實在太艱深,人們都研究不清楚。但同時又因為它實在太重要,所以有很多的人花了很多的精力在它上面。花了很多精力的聰明人很多,比如孔子。孔子用了很大的精力來研究《易經》。我們常聽到「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就是來形容孔子研究易經的時候下的功夫之深,穿竹簡的牛皮繩都翻斷了。孔子晚年說:「如果我從五十歲開始學易的話,再給我幾年時間的話,就能研究明白了」。孔子認為《易經》中有他要尋找的大道理,他花了很大精力去研究,也有自己的很多成就。到後來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們研究《易經》的文章被整合起來,一共有十篇,這些文章被稱為「十翼」,也就是「研究《易經》的十雙翅膀」。「十翼」相當於是研究《易經》的作品。歷史上我們一般把解析「經」的作品叫作「傳」,比如「春秋左傳」就是左丘明解釋《春秋經》的文字。「十翼」是解釋《易經》的文字,我們稱之為「易傳」。而「周易」指的就是《易經》與《易傳》的綜合。因為這些都是在周朝完成和整理的,所以稱為「周易」。這就是《周易》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