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的大腦:一位心理神經免疫學者的傷慟考,從腦科學探究失去摯愛的悲痛與修復

NT $ 399
NT $ 315


這本書適合任何經歷失去或想了解喪親之痛的人。」──喬治.博南諾(GeorgeBonanno),《終結創傷》(TheEndofTrauma)作者★Amazon書評4.5顆星,各大媒體絕讚推薦!江佩津|《修復事典》作者汪勁安|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汪漢澄|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副教授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陳偉任|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推薦失去所愛之人,我們的大腦如何適應與修復?在解釋關於悲傷的神經生物學時,作者常用一種大家應該都很熟悉的經驗來比喻。不過在這之前得先假設有人偷了你的餐桌,才能讓這個比喻聽起來合理。請各位想像,你有天半夜因為口渴而醒來,爬下床想到廚房倒杯水來喝。你走下樓,在黑暗中穿過餐廳朝廚房前進,以前你的屁股每一次都會撞到這裡的餐桌角,不過在那一刻你感覺到……嗯?什麼感覺?什麼感覺都沒有。你突然發現,屁股原來都會撞到的那個位置竟然沒有任何物體,而這件事引起了你的注意──也就是沒感覺到「本來應該在那裡」的某個物體,消失的感覺就是引起你注意的關鍵。這聽起來很怪──我們通常會覺得某個東西的存在會吸引關注──沒有東西怎麼會特別引起我們的注意呢?答案就在我們神奇的大腦裡。人類大部分的時間都同時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是現實世界、一個是大腦中的虛擬地圖。當最重要的那個人離開世界,留下的悲傷對大腦來說是令人心碎的待解難題,不僅令「腦」困惑,也使你痛心。作者幾十年來致力研究悲傷對大腦的影響,透過這本書分享她對此的創見,以科學的角度,闡述我們面臨喪親之痛時,大腦會有的反應,幫助我們更能理解悲傷時會發生什麼事,以及如何更輕鬆、更優雅的面對失去。


廚房 心理師 大腦 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