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里山怎麼走?:走讀從森林到海岸的四季生活

NT $ 420
NT $ 378


台灣邁向里山2.0⊙里山生活只是一種想像!?一群人共同疼惜一塊土地的自然生態,居住在那裡的人可以安生立命,欣喜的是因為人們的適度參與,讓原本就常駐在那裡的原生動植物花草變得多樣又多元,也更積極地珍視瀕危物種且予以復育,留住大自然生態系的精采風華……;更重要的是,那不是指住在那裡的生活方式就要因襲守舊,而是可以有選擇性地遵循傳統典範古風,抑或重新賦予一些新時代的科技創新……。然而,這樣的一塊土地會是在那裡呢?又有誰會願意在那裡生活?在那裡可以專心致力於大自然賜予的農林漁牧「過生活」嗎?可以在那裡衣食無憂而不用再漂移到都市、不必採取妥協的半X半農,就此安居樂業嗎?又或者,可以自在過生活,同時也歡迎都市人前來體驗這種生活方式嗎?難道就只能在里山實現與大自然共榮的生活,而不能就在都市的某個角落也穿插著這樣的美好生活風景嗎?……。本書訪談里山專家、里山實踐者等,以淺顯易懂且圖文兼備的方式,試圖解答這眾所期待的美好生活願景。⊙為什麼要有里山?里山又是什麼?里山緣起於有識之士的高度反省,有鑑於全球環境因過度開發,人類的足跡直接或間接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了60%,像是蜜蜂也列入銳減生物行列,正衝擊著人類的糧食安全。就連我們居住的台灣本島與離島,更不時聽聞道路開發,導致野生動物覓食路徑被攔腰斷為兩半,不時可聞野生動物遭到路殺的消息……。日本是第一個探討里山地景的國家,《生物多樣性公約》於2010年遂採用日本的「里山」(Satoyama)做為這些同時關照社會、環境,又兼顧生產地景的倡議名稱,因此也稱為「社會生態地景」。還有一種充滿意境的「森川里海」說法,那是因為國際間不僅著重較靠淺山丘陵平原的鄉村地區,也連同看重鄰近海岸的農漁村聚落周圍環境、有河川溪流經過的聚落,因此也以「森川里海」、「里山里地里海」來稱呼。⊙台灣的里山進化版=「里山倡議」+「國土生態綠網」其實,里山也無須倡議,因為早已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以我們的原住民部落來看,尊重土地、尊重大地所賜予的所有物產,人與人之間要如何互助等這些規範在部落行之有年,也維繫了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像蘭嶼的達悟族蓋高屋、捕飛魚都有一定的禁忌規範與祝禱詞,這些規範保護了山林間樹木的生生不息,也保障了年年有飛魚可捕,這個規範的關係平衡了生產、生活與生態的關係,正是「里山里海」的實踐。國際間登高呼籲的「里山倡議」強調生態、生產與生活的三生平衡是當前之必要,台灣已有多個公私單位陸續加入「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而最近也就是2018年7月,農委會林務局提出縫補重要生態系的重大政策──「國土生態綠網」,也就是致力於盤點並界定保育的核心物種與熱點後,再推動生態熱點區域的縫補與串連工作,為台灣的森川里海注入了強而有力的強心針,讓台灣里山向前邁開大步,挺進台灣里山進化版。


森川 農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