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感之外的世界:認識動物神奇的感知系統,探見人類感官無法觸及的大自然

NT $ 650
NT $ 514


──如果我們不是人類,我們會如何感受這個世界?──《我擁群像》普立茲獎得主全新力作!★《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衛報》、《時代》雜誌⋯⋯橫掃歐美年度最佳圖書榜★★歐巴馬2022年度選書★★卡內基傑出非虛構獎章得主★★入圍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科克斯書評獎★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常務理事曾文宣──專業審訂王道還   生物人類學者林大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子皓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邵廣昭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退研究員徐堉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張東君   科普作家楊恩誠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趙軒翎   《科學月刊》執行總監、副總編輯嚴宏洋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推薦從視覺、痛覺、熱覺、觸覺、聽覺、回音到電覺與磁覺……上天下地,走訪世界各個角落,從最新、最全面的動物感官研究成果,發現超乎你我感知的另一個世界。生物利用感官形塑周圍環境,卻也不可避免地封閉在各自的感官泡泡中。人類過去曾因此認為世界就是我們所見的樣子:七彩的虹、反覆的鳥鳴、海浪的波動等。但事實上,動物覺知到的可能與人類相當不同,例如狗的視覺比人類黯淡、蝙蝠聽得見超音波、蜜蜂能在向日葵上看見靶心圖案⋯⋯,我們也能透過麥克風聽見葉蟬唱歌,或者在腦中想像鱷魚敏感的皮膚,就像在表皮上長滿指尖。了解動物的感官,能帶我們看見世界更多元真實的樣貌,而更懂得尊重、謙卑地看待大自然。當我們知道藍鯨會用低頻率的次音波長距離溝通,可讓人類意識到海洋上普遍使用的聲納系統會影響到牠們的生存;又或者人造光源的光害會使得黑暗消失,威脅到野生動物的感官。對於逐漸消失中的安靜和黑暗,人類需要有更多同理和理解,才能與生態更和諧共處。本書將帶你走入令人眼花撩亂的動物感官世界,從我們也很熟悉的五感,到回聲系統、磁覺、電覺等較陌生的感覺,拓展你的眼耳鼻口,甚至手指,也會探討那些正悄悄消失的感覺景觀。現在就帶上你的好奇心,一起體驗五感之外的世界吧!書中還有更多令人驚奇的生物感官:◆ 埃及穢蠅擁有超高速的視覺能力,能讓牠抓住快速飛行中的昆蟲,而人類行為在牠眼裡就像慢動作。◆ 扇貝的生物構造看似簡單,卻有複雜的視覺,貝殼內緣環繞著許多亮藍色的眼睛。◆ 鯰魚就像是一隻會游泳的舌頭,全身的皮膚上都布滿味蕾。◆ 海獺敏銳的肉掌和紅腹濱鷸的鳥喙都能在沒有視覺的輔助下快速辨認深海或沙地裡的獵物。◆ 斑胸草雀能聽見同類歌聲中的快速細節,但人耳聽不見。◆ 鯊魚和魟魚頭部的勞倫氏壺腹能感應到獵物製造的微小電場。熊蜂也能感受到花朵的電場。◆ 博貢夜蛾、歐亞鴝、赤蠵龜等生物可以藉由感應地球磁場的「磁感」導航方向,極其精準地抵達千里外的目的地。……【國內好評】◎徐堉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人類常會忘記自己是世界上幾百萬種動物的一種,因此對其他動物的感官能力感到匪夷所思,好比蜜蜂可以看見紫外光,以及烏雲蔽日仍知道太陽的方位,而許多昆蟲扮演耳朵角色的器官不在頭部,而是在胸部、腳上,甚至翅膀上,能聽到的音頻甚至是分離的波段,一段聽同伴的歌聲,另一段偵測天敵的威脅。這是因為每一種動物的感官都是針對環境適應演化的結果。《五感之外的世界》這本佳作由淺入深介紹了形形色色的物種感官世界,讓我們可以跳脫人類基於對自身觀察所得的狹隘認知,進入萬物的大千世界!◎嚴宏洋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1983年秋季班時,是我在美國德州大學動物系讀博士班的第三年。那一學期系上新雇用了一位助理教授HaroldZakon。他的專長是:用弱電魚大尾線鰭弱電魚(Sternopygusmacrurus)為材料,研究性腺激素如何影響弱電魚的發電頻率。有天他來找我,是因聽說我在台灣時曾繁殖過很多種魚。他邀我參加他的團隊,繁殖大尾線鰭弱電魚。他是想瞭解這種魚,是從生活史哪一階段開使發出弱電,作為溝通和覓食時的使用。也因為這緣故,開啟了我四十年有關水族動物的感官神經生理學的研究。我曾主導過的研究的題目包括了: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側線覺和電覺的領域。在讀《五感之外的世界:從動物的感官,描繪出你我未知的領域》這本書的過程中有很親切的感覺。一方面是因為作者能將深澀的研究內容,以口語化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另一方面,是書中提到的許多位研究者,其中有的曾是我的老師、同儕,有幾位甚至是我指導過的博士後或是學生。在台灣從事動物感覺生物學研究的人數,是屈指可數的。可想而知是項冷門的學科,比較不容易從媒體上讀到這些訊息。因而想了解動物是如何感知和解讀環境中訊息的大眾,這是一本會令人大開眼界的入門好書。


生物多樣性 電魚 文學 地球


天文 文學 主題 地球 讀本 詩詞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