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什麼台灣的民眾常被貼上愛逛醫院、愛打針、愛吃藥的標籤?暫且不論民眾是不是愛吃藥,但不可否認的很多醫師也在不同動機之下,鼓勵民眾服用一些不需要的藥。經由媒體的報導,民眾瞭解藥價黑洞的存在之後,更加深了對醫生的不信任。醫療糾紛中有一定比例的無頭公案,和藥到命除有關;但,除了解剖,真的不知道進到病人肚子裡的是什麼?現實環境中,就醫院經營者來說,就診次數是不能降低的,檢驗單是不能少開的,藥不能少給的,手術,尤其是「金雞母手術」是不能不動的;因為那都是如今很多醫院診所的生財來源。對醫院經營者而言,醫療人員,有如儀器設備一樣,只是醫院生財鏈的一環而已。民國89年時,看到政府在健保瀕臨財務危機中,醫護人員在業績掛帥的管理制度下成為「醫療奴工」,醫師們分不清楚自己是在「行醫」還是在「做工」?在追求速效、向錢看齊的環境下,醫護人員成為病人既畏又怨的「壞醫生」、「壞護士」;在超高門診量與績效壓力下,「行醫尊嚴」蕩然無存;而病人在求醫過程中忍受病痛、「找關係」、「送禮」、「打聽」與「貨比三家」,對醫療體系充滿怨言與無奈,甚者成為粗糙醫療品質下的犧牲者。醫療照顧很吊詭的地方是,一方面是科技語言的結合體(雖然說的是國語或閩南話),與一般人日常生活語言距離甚遠,常常讓人如鴨子聽雷「有聽沒有懂」;另一方面,醫療照顧又實際直接在個人身上進行,醫療經驗是很真實的,人不僅有能力可以詮釋個人的醫療經驗,人還有記憶。主觀體會之下,使得很多人一提起就醫,都有一肚子的怨氣。在診間或病房與病人接觸的醫療人員,是經年泡在醫療專業裡的專業人員,而到醫院診所去看病的民眾,除非是識途老馬的老病號,大部份人的「醫學素養」可能都不甚了了。醫病雙方在三、五分鐘的接觸中,要民眾能清楚的理解醫療人員、信任醫療人員,照著醫療人員的囑咐走,這時候的民眾,恐怕要理智暫停、知識休兵,才能做到。本書特色對於病人而言,在今天的台灣醫界,確實存在著不少陷阱,求醫者真的不能不小心。難怪,病醫關係充滿著不信任感;但是,病人卻無法逃避這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健保費你每個月都在繳,那健保到底在保障生病時候的那些事項?為什麼有一堆莫名其妙的自費跑出來?健保床還總是等不到?※病歷是屬於病人知的權利,為什麼難懂?難申請?或拿到手的是殘缺不全?※要動手術了,醫生必須透明的告知實際風險,可是醫生說清楚嗎?※藥袋上面的註記,大有學問,你多看一眼了嗎?※家有老人或小孩,他們的用藥潛藏風險,遠超過你所知道的……※很多醫療行為的背後,真相令人搖頭嘆息……只要讀過這本書,就很難再有不肖醫療院所或醫護人員,可以再隨口欺騙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