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著重心理衛生取向的動力精神醫學和遺傳生理取向的生物精神醫學,結合生物、心理、社會、歷史及人文風俗的文化精神醫學研究,則嘗試以宏觀角度,進行不同社群的精神狀態解析、跨文化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以及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超越地域與傳統觀念的泛文化精神醫學研究。林憲教授為台灣文化精神醫學研究的先驅人物。在本書中,他詳加比較台灣與日本兩地自戰後以降的精神醫學發展、精神疾患類型和症狀,並兼論及近百年來台灣地區精神醫學教育的沿革變遷。對近年偏重臨床導向、忽視了社會及文化對個人心理狀態之影響力的學界,本書提供了難得一見的恢弘視野與思考方向。「本書作者林憲教授一直到就讀於醫學部之前都是接受日本教育。而戰後,作者站在台灣精神醫學界的中心位置,繼續從事各類國際研究。本書是作者對日本精神醫學界的贈禮,也可說是對日本精神醫學界的提問,讀來相當有趣,是精神科醫師必讀之書。」土居健郎(海鳴社)《文化精神醫學的贈物》是林憲教授自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從事日本、台灣、韓國及英語系國家等精神醫學的跨國分析、比較研究的成果。從民族的文化到國民性與精神疾患的關係之角度出發,就各種情形一一舉例向讀者介紹。各地不同的文化特徵,有時會影響當地人民產生特殊精神疾患的問題。例如縮陽症(Kuro)與畏寒症(Frigophobia),根據作者長期的臨床觀察及文獻研究發現,在東亞文化圈中屬於漢民族特有的精神疾患,成因主為傳統中醫學養生概念之下,將人體視為一個陰陽調和的小宇宙,若陰陽不協調,則易引發所謂陽氣/陰氣失衡的身體化現象。又如,在日本社會曾一度盛行的親子協同自殺現象,細究原因,與「甘□」(amae)在日本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小家庭封閉的親子關係密切相關,影響所及,中日韓三國雖然同樣使用漢字,由於對家族親疏概念的認知不同,因此在「自殺」的動機及模式上產生差異。作者還以居於北極地區、吸收了白人文化的原住民愛斯基摩族為例指出,愈能認同本身文化傳統價值,而又能高度適應現代文明生活者,其罹患精神疾患的機率則相對較低。最後,本書更呈現出日語一個非常有趣的特色,即習慣使用身體部位的特徵來對人的性格作描述,例如「?面皮」(厚臉皮)、「鼻息□□□」(衝動)、二枚舌(說謊)、「腹?□」(壞心眼)、「辣腕家」(精明幹練)等等。總而言之,《文化精神醫學的贈物》可說是將台灣與日本社會的文化、社會、家庭的種種情形,加以客觀地分析討論之後難得的贈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