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慈濟高聖博醫師的從醫經歷及帶領培訓花蓮慈濟標準化病人中心的歷程,讓人對醫學教育養成的多樣性、趣味性有另一重了解。★了解所謂標準化病人的起源、在當代醫學教育中的意義與其人文意涵。★探討醫療體系因專門化趨勢導致的去人性問題,該如何透過「人」,重新鞏固醫病關係。假病人,真表演,好老師!這群愛「裝病」的「標準化病人」,在醫學生面前演出各種疾病症狀,不但是醫學生學習看診的老師,更是促進醫病溝通的重要橋梁。什麼是標準化病人?標準化病人又稱為模擬病人,在慈濟則稱為「良語良師」,是指讓健康的人透過訓練,按照教案劇本演出實際病患的症狀及反應,讓醫學生學習問診技巧,並扮演醫學生考核時的關鍵病人。臺灣在2000年引進標準化病人,作為醫學教育的一環。2006年,慈濟醫院首創邀請醫院志工擔任標準化病人。一開始,這群素人演員並不被看好,但慈濟志工「以醫學教育為優先」的使命感,讓花蓮慈濟醫院建立了全球唯一的標準化病人中心,還成為國外取經的對象。而曾陪伴這一群雜牌軍變成專業良師,並與之一起成長的,就是婦產科名醫高聖博。名醫與志工的相遇高聖博在奇妙因緣下,放棄北部高薪,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並參與標準化病人計畫,培育一群不問報酬、義無反顧的志工,他們自費前往花蓮,跟著導演學演技、跟著醫師學症狀,頂著瘀青妝、甚至戴義眼進入教室、考場,讓醫學生面對「真人」學習問診、下處方。近年來,高聖博更帶著志工們走入醫療現場及社區,以志工親身經歷的醫療爭議事件來做為教材,試著化解醫病溝通的鴻溝。他相信,醫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出一位好醫生,真正為病人著想的醫師。」而標準化病人志工,正是陪伴醫學生成長、成為未來良醫的「良語良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