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學:全球第一本!以食事提問,從食物源頭到餐桌的新興知識體系

NT $680.00
NT $612.00


全球有77億人每日要面對大大小小的食事問題,預計2050年將達100億人口,臨近「食物母體」能夠承受的極限!食學,是解決食事問題的一把金鑰匙。本書作者於2019年G20高峰會期間舉辦第三屆食學論壇宣讀以食事為中心的《淡路島宣言》大獲肯定,正式將食學體系及其理念推上國際舞台。●食學,即是食問,本書透過深入提問及多元探討,建構完整的「食學認知體系」,打破過去海量而碎片化的食事認知,為人類生存與生命延續提出有意義的方向。●食事,是人類生存第一要事,首創「食學1-3-13-36-191五級體系」,從食物生產、食物利用、食為秩序,歸納出「食學三角」與「食界三角」,揭櫫「人人需食、天天需食、食皆同源、食皆求壽、食皆求嗣」五大共識。●食事共識,是建立在具體可行的「食學」理論基礎上,形成公共價值觀,以凝聚足夠「共力」,共同去矯正不當的食因和食事行為。●食學是生存之學。食物決定生命,食事決定文明,當全世界仍有十分之一的人口(約8.2億)處在飢餓中、十分之二人口因過食患病,唯有全面徹底解決食事問題才是人類邁向整體文明的開端。你看過世界飢餓地圖嗎?食學是食品學還是食文化學?食學和農學、醫學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解決人類所有食事和食因問題必須從「食學」下手?本書作者北京東方美食研究院院長劉廣偉經常被問到這些問題,他說,人類有7000年文明與食獲歷史,更在科技發展方面開創一個接一個燦爛成果,但是對於吃,我們所知仍然狹隘如「瞎子摸象」,常掉入飲食誤區或認知盲點,身為萬物之靈卻還不能預防及解決因食引起的疾病和飢餓問題。有感於此,他自2013年開始食學研究,將所有與食事相關的問題和知識,從林林總總散見於不同領域的學科提出來,彙整成一個全新的知識體系,2017年成立食學論壇,邀請全世界頂尖食事專家參與討論,直到食學之普世價值終於達成全球共識,2019年第三屆食學論壇舉辦時,在G20世界領袖面前疾呼:「食事問題不能有效解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就不能實現。」一舉獲得各國食事專家熱烈回響,共同連署通過了著名的《淡路島宣言》。這就是《食學》的出版緣起,這套集人類所有食事認知總合的食學理論,首先確立了食學是由食物源頭到餐桌的食母體系,在生產、利用和管理方面與人類的共生共成,彼此形成緊密的命運共同體,食事問題是一切問題的根源,而身為食物鏈中的一環,我們也必須多傾聽食物的聲音,才不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創造更優質的生命品質。本書跳出了現代學科體系的局限,完整介紹食母系統由上而下分成:(1)食物生產學,包含食物來源、野獲、馴化、合成、加工、流轉到食為用具;(2)食物利用學,介紹食物成分、食者體質與食物攝入3種方式;(3)食為秩序學,有食為控制、教化、紀錄3個面向。總共36門學科,涵蓋了農學、醫學、食品營養和食品科學,再細分為191門學科,發展成外擴的食為、食化二大系統,與前者食母系統共同譜成「食界三角」,清楚標示出食學研究領域的範疇與疆界。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以食事為中心建立的新興科學!所謂「食在醫前」,食事問題不僅關係到個人健康,也影響社會的和諧進步,就像所有新興科學剛開始時會遭受質疑,這樣做有用嗎?本書都有具體而詳盡解說,從學科名稱、定義、任務、體系及面對的問題,不厭其煩闡述再三。尤其「吃學」體系的確立,食腦為君、穀賤傷民、吃事三階段法則、錶盤吃法指南、五覺吃審美理論、吃病學等,都有貼近生活的實用指引。作者相信,唯有對食學相關領域一次全面認知,充分了解到食學就是生存之學,則推動建立食界三角之間的合作互利,不只是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子孫後代,就能徹底解決人類所有的食事問題了!本書特色1.從全球角度提出的新興體系,並談及「數位控制」、區塊鏈等大趨勢,前瞻理想,觀點具有開創性。以38萬字及300個圖表梳理食事面向,如同編織一張巨大的「網」,除附有「專業名詞索引」「圖表索引」,另特別以加長版拉頁,全表式層次分明地呈現「五級學科體系」,一目瞭然。2.採輕量紙張、特色印刷強化圖表視覺,容易直觀吸收斬新思維;在創意版型之外,更以高規格硬殼精裝等多層次裝幀,凸顯本書為領域唯一重量級出版;跳脫出科普工具書的刻板印象,使人耳目一新、容易捧讀。3.是一本具有領域開創性的食學科普書及微型百科,其實用架構可作為農業、糧食、水產、食品、餐飲、營養等相關院校的專業參考書;以前瞻人類食事文明所開展的體系架構,值得各領域人士參考,從而關注、促進研究及改進,特別推薦給:SDGs(全球12項永續發展指標)擁護者、農產漁牧等領域主政之各級政府官員、上中下游企業、餐飲業經營者、注重五感審美的美食家、關注糧食安全及食品安全的消費者等。


文明 新興 食物 生存 以食 京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