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有著自己的工夫體系。這種工夫是雙向用力的:向內體認「心之本體」或「本心」,向外落實在人品與行事上。不說更遠的源流,只宋元明三代直至清初的黃梨洲、王船山、李二曲諸人,無數儒家的先賢們,雖於倚輕倚重之間有所不同,但不探索心性、不注重道德實踐,便不成其為儒家。今天,說儒、好儒之人,亦繁有之,但知道儒家有這門工夫的很少,探索這門工夫的就更少了。儒家工夫不興,儒學不會興,書中有數篇特就此而發。又圍繞著研習和領悟儒家工夫的諸問題,集中探討了朱元晦、陸象山、王船山的工夫論。其中,對朱、陸兩家,尤其是對象山的討論,乃因徐復觀先生《象山學述》一文而展開。體悟心性,終會觸及生死問題,書中論錢穆先生的一篇,便有作者的思考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