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教養獨門祕訣﹕一位哈佛生母親的手札

NT $ 250
NT $ 225


今年年初,耶魯大學教授蔡美兒「虎媽的戰歌」一書問世,立刻造成轟動,她哪近乎斯巴達般的教育方式,引起正反兩方爭辯,贊成者認為:玉不琢不成器,她女兒被哈佛及耶魯大學錄取即為證明;而反對者則質疑:棒下真能出孝子嗎?再說成功的定義是什麼?功成名就?高官厚祿?還是健康快樂的人生?和蔡教授霹靂的管教法正好相反,我們對兒子一向採用「無為而治」的管法。我們從未強迫他去做他不喜歡做的事,如拉小提琴或彈鋼琴;也從不逼迫他不准做他喜歡做的事,如看電視或玩電動玩具。而他,從小學到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功課一向名列前茅,如今亦已順利就業。由此可見,管教方法的運用,遠不如因材施教的重要。教育孩子說容易不容易,但說難其實也並不難,說穿了,其祕訣只有兩個字一一「用心」而已!序【推薦序】孩子的成長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普天下,不分古今中外的父母心。我國古時的「孟母三遷」,流傳至今,依然是慈母育兒教兒的感人故事,造就了孟子成為古聖賢人。歲月輪轉,歷史變換,但不變的是父母對子女的殷殷期許。養育孩子長大,是父母的天職,給他(她)溫飽,就可以像小樹苗般,日漸茁壯。但孩子是朽木,抑良材,卻是父母不能推卸的責任,也非易事。常聽一些年輕的母親抱怨孩子不乖巧,長大又叛逆,不知如何教導這個心肝寶貝,一輩子為他(她)愁風愁雨的骨肉,遑論教導他成為翎翔天際的龍,她成為鵬程萬里的鳳?但動物學家說,動物都有靈性,有可塑性,何況是萬物之靈的「人」!雖說一樣米飼百樣人,但教導卻能潛移默化改變人的品質,而開創不同的理想人生。「母教」是教導中重要的一環。書中的男孩,是出生在美國的中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面臨了族類不同的挑戰。如何面對這些挑戰,和讀書及生活上的諸般問題,是母子攜手迎接的。孩子的父母是留學生,同一學校的學長學妹,結婚後到美國讀書。由於經濟不許可,僅靠獎學金生活,小媳幽蘭成了伴讀的書僮,閒時以翻譯、寫稿補貼生活費用。孫子降生,順理成章變為相夫教子的賢(閒)主婦。孫子由襁褓中的醜嬰兒,隨著歲月的腳步,成長為翩翩少年、青年,而今將近「而立」。他們長期ト居美國,祖孫聚少離多。偶而我們去小住,他是祖父母眼中的寧馨兒,俊少年,質優的孩子。他寫的詩得州長獎,編過校刊,滿玻璃櫃豎立的獎狀、獎牌,這些傑出的表現,和後來考上常春藤名校哈佛,讓我為兒子小媳慶幸,他們夫婦得天獨厚,生了個「質優生」。直到看了這本教兒手扎,才恍然閒主婦並未閒著,這個小男孩也不是天生的「天質過人」。他也如大多數的孩子,是一塊璞玉。古人說「玉不琢不不成器」,只因他有一個「琢玉」的母親,以母愛、母教,把這塊璞玉雕琢成為「器」。現代的父母,已沒有往昔的「養兒防老」、「子孫光耀門楣」的觀念,只希望子女能自立,有理想,做堂堂正正的人立足社會,對社會有所貢獻。孩子長大了,母親畢業了,是否繳出滿意的成績單,是普天下的母親所努力的。每位母親都有育兒經驗,有教子甘苦。在現在開放交流的時代,人們處在不同的環境裏,孩子們面臨在成長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也不同。幽蘭旅居國外多年,夫婦如何陪伴孩子成長,面對諸般問題,寫下手扎,集文成書,希望「準媽媽」、「現任兒童父母」有所借鏡、啟示。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鑰匙兒」、「媽咪,我今天又哭了」、「該不該逼孩子讀書」等多篇文章,談的也是國內年輕媽媽面臨的困擾,且看作者如何面對。鮑曉暉


哈佛 耶魯大學 讀書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