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激情、非理性、領袖崇拜,盲目群體的心理陷阱

NT $ 300
NT $ 237


「有些想法、有些情感,只有在個體成為群體時,才會湧現出來,或者轉化為行動。」――勒龐 群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從法國大革命到網路時代,百年不衰的精準分析 為什麼人在群體中,總是想要想要擁抱偶像、服從領導,甚至願意自我犧牲或變得激動暴力?為何假消息容易流傳、網路開戰就想置板凳、多人按讚就會變得勇敢?這一切難解的現象,都可以從群體的心理特徵找到解答。 逆風推薦: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林耀盛(臺大心理系教授)、林仁廷(諮商心理師)、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主持人)、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陷入不自主的群體行為,從瘋搶衛生紙、排隊美食、當一日球迷,只要發現情緒被點燃或是出於某種認同感,就會加入各種分眾群體。但往往事情過後,冷靜下來,會發現自己在群眾中不像平常的樣子。有時過於激情、有時過於憤怒、有時不考慮後果,這都是群體心理的效應。 勒龐是現代心理學的先驅,比佛洛伊德更早發現集體無意識的作用。他從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執政等等社會巨大變革中觀察到,當人們在某種號召、認同或是標籤下形成群體時,就會進入類似催眠的狀態。在那時,無論智力多少、學歷高低,人都會只憑著本能、情感、外在刺激或暗示,隨著群體的潮流前進。在裡面,每個人的異質性都會不見,情緒相互傳染,只剩下如狂熱宗教般的靈魂與衝動。 勒龐認為,幾乎重大的歷史事件都是由激情的群眾運動所推動,而意見領袖就宛如操控群眾心理的天才一樣。今日,由於網路的發展,群體效應更容易生成。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若想在如漩渦般的群眾潮流中保持清醒,《烏合之眾》不啻為潑自己冷水的一記棒喝。


公視 潮流 網路 心理師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