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爸爸,也愛我的小孩;但有時,我真的只想放個假」「雖然已經造了胃瘻管,但阿母總說,她還是好想用嘴巴吃飯」「癌末的太太說,她不想死在醫院,她只想回家」最累的,永遠是照顧自己的親人。每一份愛,背後都是承擔不了的艱難。2025年,戰後嬰兒潮將全數步入75歲;而10年內,臺灣將出現500萬名老人。面對即將到來的長照危機,你,準備好了嗎?讓走在前方的日本提供經驗,為臺灣指路,畫出一幅有尊嚴的未來藍圖!◆ 余尚儒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 陳正芬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陳曉蕾 《香港好走》系列作者、《大誌》雜誌總編輯◇ 鄧世雄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共同推薦(按姓氏筆畫序)本書首先點明了「2025年問題」這個詞彙:2025年,所有在二戰嬰兒潮出生的人都將年滿75歲。這意味著在日本即將有650萬名以上的人步入老年社會;屆時,日本社會將會有2179萬名老人,且半數以上會集中在六大都市。臺灣也是如此:2025年,日本和臺灣的老年人口比率將雙雙正式突破20%,成為所謂的「超高齡化」社會。可想而知,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勢必加劇目前已然吃緊的醫療及看護資源窘困情形。諸如兩代同垮、長照虐待、插管灌食、臨終醫療等課題,都將層出不窮。因此,本書花了近三年的時間,以橫濱市為中心,結合政策討論與大量在地訪談實例考察老人的身心需求,日本照護制度現況及問題,最後介紹在宅醫療體系之功能與運作概況。同時,本書也收錄台灣長照2.0計畫介紹跟在宅醫療資源連結。日本在上世紀末就提倡在宅醫療的概念,回應民眾以家為本的需求,讓長者可用更有尊嚴的方式來生活,甚至在社區安詳地迎接生命終點。即使長照危機逐步逼近,但本書仍試圖提出積極可行的對策,呼籲民眾齊力應付2025年即將到來的衝擊。不只是日本,同樣即將步入超高齡化社會的臺灣,也是如此。「變老」與「死亡」是我們每個人的課題,今天我們為2025年的臺灣規劃,也就是為自己的未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