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犯罪者的家屬,當作是可能或潛在的犯罪者,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因為除了法律外,「被歧視」,被默認為是「家屬應得的懲罰」。◎一人犯罪,全家受害的「連坐文化」這樣的場景,即使在台灣也很常見。→犯罪者的父母,因為沒有教育好孩子而道歉,即便犯罪者本身可能已經成年,甚至與家人鮮少往來。→犯罪者的兄弟姊妹,代替犯罪者向受害者,或受害者家屬致歉,即便這些兄弟姊妹可能已經各自有了家庭。→犯罪者的伴侶、配偶,被認為不可能事先不知情,或者一開始就被認定可能是共犯。→犯罪者的孩子,被同儕或同儕的父母歧視,甚至被視為潛在犯罪者。大多數的人都知道──應該將犯罪者與其家屬視作個別獨立的存在,但媒體的暗示與文化上的習慣,讓許多人仍會在接觸到社會案件時,忍不住這麼想──→他爸媽是怎麼教的?→他老婆/老公怎麼可能不知道他幹出這種事?→怎麼不想想如果是他的老婆/女兒/小孩受害呢?→我家的孩子還是不要跟他的小孩玩在一起比較好,免得被帶壞。不能說,但可以做。於是當一個家庭出了一個犯罪者,而這個事件又登上新聞版面時,就是這整個家庭惡夢的開始。◎比起犯罪者家屬,受害者與其家屬不是更值得同情嗎?或許有人會想,為什麼要關心犯罪者家屬?比起來,無辜的受害者與其家屬不是更值得被關心、同情嗎?日本長期為犯罪者、受刑人家屬提供諮詢服務或相關支援的NPO法人WorldOpenHeart創辦人兼理事長,本書作者阿部恭子表示,就協助犯罪者改過更生,甚至是補償被害者的角度來看,若連犯罪者家屬都被牽連,以至於造成就業謀生上的困難,不但是奢談被害者能夠得到補償,對社會治安沒有亦正面幫助(犯罪者可能因為經濟困境而自暴自棄、重回舊路)。因此支援犯罪者家屬,也可說是預防犯罪者的重蹈覆轍,也希望能夠透過這樣的支援,避免未來出現更多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