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證據都可信嗎?為什麼沒有實證基礎的垃圾科學能夠進入法院,參與半數以上的冤案?咬痕、毛髮顯微鏡比對、纖維比對、工具痕跡、縱火調查、測謊、鞋印、血跡噴濺……審判中讓人堅信不移的「科學」證據,可能終結犯罪,卻也可能摧毀無辜者一生 從《CSI犯罪現場》、《法醫檔案》到享譽全球的FBI犯罪實驗室,司法鑑識專家在大眾文化裡一直被神話成犯罪終結者。但是從過去到現在,很多科學鑑識的方法,後來都證明是垃圾科學。這些錯誤的科學誤導陪審團,讓無辜者被判有罪,有些甚至是死刑案件。 美國的司法科學是一個不受監管的行業。站在使用「科學」證據和陪審團之間的,就只有法官。法官往往是根據判決先例而不是科學在做決定的。法律人評價證據時習慣沿用前例,導致他們欠缺能力檢驗科學證據,以及科學證據本身缺乏精進的動力,結果就是諸多可信度存疑的科學證據在法庭中不斷被使用。本書目的是希望一改以為司法科學萬無一失的錯誤描述。透過因垃圾科學而被判有罪的多起冤案故事,記錄他們對抗錯誤定罪的法庭交戰,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千瘡百孔的司法制度核心與其對垃圾科學的回應、美國國家科學院對各種鑑識科學的檢驗,以及DNA鑑定對冤錯案件帶來的革命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