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在論述變革前的法制發展,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法制史研究的風氣更加蓬勃。戰國秦漢以來到隋唐的法制發展,總的說來,對內實施律令法,對外實施「天下法」;律令法是用來約束每一個人的行為,天下法則是用來約束域外君長,但兩者終極目標均在德化百姓。兩者在漢以後逐漸建立以「禮」作為立法基礎,到隋唐而完備,可說是先秦以來儒教初次在禮律方面最具體的實踐。這樣的歷史意義,在於以禮、律(法)作為建立秩序的兩大要素,而律(法)是禮的外在表現。「天下法」最能具體落實的地區,是歷史上所謂的「東亞世界」;其法制上的共通特質,或稱「中華法系」,或稱「東亞法文化圈」。安史之亂是政治法制化成敗的分水嶺,令典重要性逐漸後退,律與令二大法制的運作系統成為形式化,宋以後政治逐漸獨裁化。律典雖至明清猶見遵行,令典至明初則罷廢。宋以後千年間的歷史發展,的確與唐以前的中古時期大不同了。高明士學歷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職臺灣大學名譽教授經歷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任著作《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2003)、《東亞傳統教育與法文化》(2007)、《天下秩序與文化圈的探索》(2008)等書及論文多篇。主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1999)、《唐代身分法制研究──以唐律名例律為中心》(2003)、《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全二冊(2005)、《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研究》全二冊(2005)、《中國法制史叢書》全十冊(2005-2012)等。序自 序導論──中古律令制度發展的特質及其歷史意義前 言第一節 法典體系的完成一、國內法:律令格式二、國外法(天下法)三、中華法系(東亞「法文化圈」)的形成四、立法原理:禮主刑輔、失禮入刑第二節 律令制度發展的特質一、律令法典的儒教化二、政治運作的法制化三、「令」成為制度法典第三節 法制發展的歷史意義:聖君政治凌駕律令政治一、以格破律二、上請決斷結 語第一章 隋代的律令制度前 言第一節 律令格式的編纂一、開皇律令格式二、大業律令格式第二節 律令格式的卷數、篇數第三節 律令格式的篇名一、律二、令第四節 隋代的律令政治一、文帝時期的律令政治二、煬帝時期的律令政治結 語第二章 唐代武德到貞觀律令的制度前 言第一節 武德律令格式的編纂第二節 貞觀律令格式的編纂結 語第三章 從永徽到開元律令的制定前 言第一節 永徽律令格式第二節 開元七年律令格式第三節 開元二十五年律令格式一、條數問題二、奏上與頒行三、修撰人員四、編撰成果:律、令、格、式及律疏、格式律令事類結 語第四章 唐律中的「理」──斷罪的第三法源前 言第一節 唐律「理」字解析一、唐律中常見的「理」二、唐律特定意義的「理」三、附述:唐令中的「理」第二節 唐判依理據律一、唐代的判集二、判集依理據律舉隅第三節 禮、理與情理法結 語第五章 唐代的律令政治第一節 律令制度與立國政策的奠立第二節 法案實例的再檢討──試評君臣守法與不守法一、貞觀元年(627)長孫無忌不解佩刀案二、垂拱三年(687)劉禕之被賜死案三、開元、大曆年間竊盜、強盜案第三節 律令政治的困境──隋唐繼承北朝法制系統的內在包袱結 語第六章 唐宋令與「唐宋變革」的下限──天聖令的發現及其歷史意義前 言第一節 《天聖令》殘卷的價值及其課題一、關於「服紀」(服制)規定二、關於「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規定三、關於宋「諸度地,五尺為步,三百六十步為里。」第二節 《天聖令》在令典發展法史上的意義一、政治的法制化二、王化.教化的意義三、「唐宋變革」說的下限結 語──「天聖令學」的提出第七章 天下秩序與「天下法」──以隋唐的東北亞關係為例──前 言第一節 導論:關於天下、天命、天下秩序、天下法第二節 天下秩序三圈結構論一、先秦天下秩序三圈結構論:從《禹貢》五服到《周禮》九服二、秦漢隋唐天下秩序的三圈結構第三節 天下法一、漢唐天下法運作的基本要素及其運作原理二、從隋唐史書〈東夷傳〉實例說明天下法三、「天下法」的主要內容結 語第八章 中華法系前 言第一節 中華法系基本立法原理試析一、禮之三義二、成文法典與禮──中華法系的共相三、中華法系共相舉隅──試釋律文「不應得為」條所謂「理」第二節 中華法系的特質一、晉唐律為藍本的成文法典二、則天應時立法設刑三、倫理化的法典四、民族和諧的法理化結 語結 論附錄一 《律令法與天下法》原刊論文目錄附錄二 唐律研讀會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