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江戶本草學者的世界認識近世日本探索未知,建構自然知識的歷程 啟蒙運動、科學革命只發生在西方?德川幕府時代,日本也曾嘗試有系統地整理自然知識江戶時代累積的研究成果,明治維新後融入近代科學,也影響了臺灣 重新認識在亞洲近代化過程中,被遺忘的一頁知識史 ★普林斯頓東亞研究專家費德里柯.馬孔顛覆認知、開創視野之作★深入江戶日本的社會文化,看本草學者如何掌握時勢,盤點自然,開創新知! ★跳脫東西文化大分流的刻板印象,看見從江戶日本到近代科學的連續發展★科學史、環境史、博物學領域學者共同推薦 在古代日本,未開發的自然被認為是神聖的空間,人類不能輕易跨入。但這樣的自然觀,到了江戶時代卻發生重大轉變。有一群本草學者,開始有系統地研究自然、認識自然。幕府時代的後期,也曾發展出與近代歐洲相近的開發自然、富國思想。明治維新之後,江戶時代累積的本草學研究成果,被吸納進西式的學科分類中,對臺灣也曾產生深遠的影響。 過往史家認為,科學革命、啟蒙運動都發生在西方。本書顛覆了這種刻板印象,指出在德川時期(一六○○—一八六八)曾經發生近似的知識革命。 十六世紀末,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從中國傳入日本。日本的學者雖然深受影響,卻也很快發現:來自中國的自然知識在日本無法完全實用。時值戰國時代結束,德川政權穩固,社會經濟開始發展,新知識得到發展的空間。漸漸地,本地學者開始研究日本本草,發展出與中國不同的本草學。 日本第一部原創藥物學百科全書——貝原益軒的《大和本草》,即是在這樣背景下問世。貝原益軒曾表示,他的研究目是提供本國人民具體幫助。到了德川幕府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在位時,更是對日本動植物物種發動了全面性的調查,由本草學者主導,各藩國配合提交「產物帳」。德川吉宗更參考普查所獲得的新知,進行農業改革,並建立國家贊助的藥園。 本書帶領我們進入江戶時代蓬勃發展的本草學,一探其中豐富奇妙的知識史問題: ◆日本為何能發展出與中國截然不同的本草學?——從以中國的《本草綱目》為典範,到注重觀察本地自然、發展本地知識。◆幕府、藩國怎樣贊助、培養新一代學者?◆貝原益軒、丹羽正伯等學者如何整理本地自然知識?◆日本學者為何在十八世紀進行全國的物種普查?◆幕府將軍,各地如何搜集資訊編纂「產物帳」?◆本草學問如何影響經濟改革?十九世紀的「薩摩經濟奇蹟」,背後有本草學者運籌帷幄?◆日本近世自然觀的轉變,與西方近代自然觀有何異同?◆明治維新之後,本草學與西方科學的關係,是斷裂還是融合? 這是在亞洲近代化過程中,被忽略的一段知識史。馬孔帶著我們,跳脫西方科學發展史的視角,深入日本近代的一場知識革命。除了讓我們更加認識知識生產、典範創造的過程,打開「何謂科學?何謂知識?」的想像,也帶給我們一個重新認識亞洲,認識亞洲近現代化歷程的寬闊視野。 本書特色 1.本書收錄日本生物物種、花草圖鑑等黑白圖片超過五十張,讓讀者閱讀本書的同時,感受江戶本草學在兩百多年間的發展中,歷代日本繪師、標本製作專家觀察細膩、畫工與作工精緻的展現。 2.本書乃英語世界東亞研究領域中,第一本詳細談論日本江戶時代科學史的著作,可謂日本科學史與自然環境史研究的先聲,更是國內第一本相關領域的譯作。 3.本書為國內少見的東亞科學史相關作品,可以作為國內讀者認識科學與社會史、博物學、醫學與藥學史等相關領域的第一塊入門磚。 4.臺灣讀者雖然已相當熟悉日本文化,但是卻很少人瞭解到,大家喜愛的所謂「日式」、「和風」風格,像是浮世繪、花鳥畫,其背後都是受到江戶本草學發展的直接影響,特別是有關於圖鑑與標本製作上所影響的日本美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