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傑出台灣人士簡傳匯編:『基層總管:保正篇』(第一輯)

NT $750.00
NT $593.00


●卷頭語●日治時期台灣的「保甲制度」係辜顯榮為陳秋菊(1896)率兵圍攻台北城案事件後,獻策而創設的「保甲總局」;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1898年2月﹣1906年4月),訂定了《保甲條例》,規定每十戶為一甲、每十甲為一保,每個「甲」都設置「甲長」作為領導者;而「保」則設置「保正」,任期皆為兩年,為無給職。《保甲條例》中規定了所謂的「連坐責任」制度,意思就是,如果某個保甲中的某個人犯罪,則該保/甲中的所有人必須要付連帶責任,藉以達到使人民互相監視的功效。例如:1901年樸仔腳支廳(今嘉義縣朴子市)遭到攻擊,相關的保甲成員皆被處以一千四百日圓的罰金。調查戶口,警戒自然災害,流行病傳播,掌控鴉片買買,宣傳政令。成為日治五十年實際管理台灣各地基層組織。「保甲」長官稱「保正」多由台灣地方人士出任。深度研究「保正」個人背景及經歴,是了解日治台灣社會的一把鑰匙。「保正」資歴,或是某些地方人士終身之職,也是許多士紳晉身之階,最著名的是:新竹鄭神寶,台北許智貴其後被選為最高階官派民意代表「總督府評議會員」在「楊建成: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資料庫」,總計5882筆台灣士紳資料之中,出現1127有「保正」資歴者簡傳。學歴:1.「漢學」(中文私塾)背景者448位,全份5882士紳之中有11277有係「漢學」背景2.「大學」學歴者:11/(全395)3.「專科」學歴者:1/(全5)4.「專門學校」學歴者:7/(全719)5.「國語傳習所」學歴者:15/(全76)6.「公學校」學歴者:237/(全1772)7.「國民中學」學歴者:28位/(全1523)經歴:1.有「壯丁團團長」經歴者55位/(全165)2.有「銷售鴉片煙執照」52位/(全113)3.有「米穀統制」(糧食配給)資歴34/(全90)4.「土地整理委員會」(土地丈量重劃)資歴者132/(全203)5.「水利組合」(農田供水)資歴者115/(全287)6.「土地調查」資歴者35/(全67)7.「庄長」資歴者128/(全677)8.各級「協議會員」資歴者695/(全2290)9.為「土地出租業者」(地主)70/(全220)10.任「愛國婦人會」(婦女宣傳)委員者12/(全56)11.「皇民奉公會」者33/(全231)12.「總督表彰者」者24/(全46)13.「勳六等」者2/(全25)14.「銀杯賞」者24/(全81)15.「木杯賞」者41/(全102)從以上統計數據顯示,可概略窺看「保正」在地方扮演的角色及其權力所及。茲將1127筆「曾經有保正資歴者」簡傳整理如下:姓氏總覽方/古/江/杜/沈/王/吳/朱/阮/林/周/詹/鄭/張/廖/許/柯/彭/程/邱/楊/葉/游/謝/徐/劉/鄧/陳/蔡/蔣/石/田/甘/余/何/李/邵/洪/施/殷/倪/孫/范/紀/胡/翁/高/黄/宋/汪/呂/唐/莊/梁/蘇/曾/賴/鍾/郭/趙/潘/魏/顏/曹/餘/戴/薛/韓/藍/馮/溫/熊/羅/饒/鐘/歐陽/龔/盧/簡/蕭/康/陸/顏/董/湯/練/傅●編輯緣起●1984年本人主持「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提出:「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華人領袖研究」計劃。這項構想是根據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老師「馬來亞麻坡地區華人領袖研究」,以及美國康乃爾大學WillianSkinner教授「泰國華人領袖研究」而來的。即以領袖群的個人出身背景以統計分析方法,描述華人在殖民政權之下,如何應順異族政策,出類拔萃,領導群倫。在開始著手蒐集相關資料時,發現日治時期,自1916年起至1942年止,約出版28種各類「士紳名鑑」,日台並舉,估計總登錄人數超過數萬人,記載詳細豐富,洋洋大觀。在出版印刷書籍技術及成本遍高的廿世紀初期,日治台灣能是全世界海內外地區,出版華人人物傳記檔案最豐富的地方。李老師及Skinner教授研究,是靠田野調查,問卷調查,數量在500筆左右。無完整人物傳記資料可參用。南洋所同仁走訪全台灣舊書肆及攤位,收購到其中十六本。(詳參閱本資料庫參考書簡介)。南洋所以當時開發之八位元電腦,加插中文字形卡片,開始整理十六本台灣士紳書籍。1984年至1988年初步完成輸入5800多筆台灣人士紳資料;印出A3頁面廿八本稿本。1984─1987年永和秀朗蔡正儀先生,1993年由台中地產商賴銀樑先生出資協助,政治大學政治系陳義彥主任協助;再組工作小組,重新校對,使用DbaseIII+資料庫軟體,將檔案輸入十六位元電腦。2006年南投國立暨南大學資訊中心,協助轉檔至視窗之Access軟體。2008年5月,本人在雅虎建立《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圖文鑑》(稿本)公開發佈此資料庫。2013年11月,雅虎停止此項服務,遷至「隨意窩」,迄今點閱超四十六萬人次。2014年3月,本人將資料庫,捐贈給母校國立政治大學總圖書館,國史館,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8月11日起選入近史所「近現代人物資料整合系統」對公眾開放。使用此資料庫,本人完成著作有兩本:1.《台灣士紳皇民化個案研究---日治時代450位台灣人士紳改換日本姓氏之個案統計分析》,龍文出版社,19952.《古早台灣人著名醫師圖文鑑1895-1945》。俊傑書局出版,2002/12本人再運用此資料庫,繼續編輯出版:《古早傑出台灣人士簡傳匯編》,預計分四輯出版第一輯:基層總管:保正篇(1126筆簡傳)第二輯:政壇英傑:總督府評議會員、高普考及格俊秀、台灣人執業律師、受勳獎功勞人士、受總督表彰民眾(400多筆簡傳)第三輯:鄉野逸士:藝術家族、留日女醫、博學之士、海外台商、秀才遺老(400多筆簡傳)第四輯:本土富豪:億萬巨富、百萬之家、萬元小康(700多筆簡傳)編者係平民文史工作者,嘗以恢復歴史真實為己志。希望所編輯出版之古早台灣英傑叢書,如時光隧道,恍惚間將讀者帶回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的台灣,以當時價值標準,來了解古早英傑們可歌可泣的陳年往事。至於如何評價眾多浪淘盡的英雄美人,則留給有政治眼光的朋友吧。楊建成謹識 ●編輯凡例●1、本書引用資料,係摘錄及摘譯自十六本日治時代出版之台灣士紳名鑑;詳見:《楊建成: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資料庫》十六本參考書目及內容簡介。其中兩本中文十四本日文。2、楊氏資料庫分成十三個項目摘記各書敘述某名士資料;姓名,別號,日文姓氏,出生年月日,本籍,住所,家庭,資產,學歴,經歴,特殊事蹟,資料出處,備註。有記載即摘錄,無就留空欄。匯集該名士簡傳。3、「備註」欄位內,是將各引書衝突記載,加予保留,供讀者參考:例如:某士紳住所在台北,另一記載在嘉義,本文選「台北」,備註欄位內列出另一書記載係「嘉義」。4、年代一律將「明治」,「大正」,「昭和」日本紀元改用西元,方便閱讀。5、就讀學校,原書表示刊行時係「在學中」,非肄業或畢業,本書祇記載學校名稱。6、姓名後加(1或2)者,表示在本資料庫中另有同名同姓者:例:「吳石麟1」,表示資料庫內有另位「吳石麟」檔案。7、本書摘錄原書各種職稱,勳奬名稱,獎賞頌辭,皆儘可能採用日文「漢字」表達,不再改譯成中文方式,以免失真。8、本書「姓氏序」係使用電腦排序,即文字內碼排序,與一般「姓氏筆劃序」略有不同。每位保正姓名前有「第***筆」字樣;此係電腦檔輸出流水號;茲為方便讀者檢閱,將同「姓」者搬遷集中為一群體。保留此流水號備日後查核之用。9、1920年10月「地方制度改正」以前日治台灣行政劃分變動多達8次;如以五州三廳地區將本書「保正簡傳」分列,則1920年開創期200餘筆「保正簡傳」排除在外。故本書使用「姓氏序」排列簡傳。10、本書謹摘錄各保正簡傳文字部份,約百分之七十列傳人士,原書附有玉照。有興趣者可逕上網查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現代人物資料整合系統《楊建成: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資料庫》」及《楊建成: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圖文鑑》。


資料庫 ACCESS 背景 中文 嘉義 土地 台北 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