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線的南洋密碼:台灣@馬來半島的跨域文化田野踏查誌

NT $ 599
NT $ 473


「從台灣望向南洋,在南洋尋找台灣」[台灣@南洋]書系,與您訴說屬於台灣的南洋故事。透過歷史田野、文化踏查、文學故事的接引,重新捕捉失落的歷史細節,呈現台灣跟南方的文化交織。[台灣@南洋]書系,由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高嘉謙主編,主要出版跟台灣有連結對話的南洋文化人文書。=書系精神=[台灣@南洋]書系,透過台灣的知識平台建立一個望向南海,探索島嶼、半島、海峽等海洋視野的人文視窗,連結南洋的歷史文化與政經線索,締造一個帶有田野現場,結合廣大歷史視角的跨域視野。台灣從遠古南島民族的跨洋遷徙,大航海時代荷蘭、西班牙的占據,明鄭政權的南海貿易,締造了十七世紀以降台灣在海洋世界跟南洋的連結。爾後金門人落番南洋,日治台灣曾作為日本帝國的南進基地,在南洋作戰、受俘的台籍日本兵和戰犯台灣人,冷戰時代台灣作為第一島鏈往南延伸的反共陣線,這林林總總跟大時代脈動相連的遷徙和移動,使得跨境南方,既是地緣政治議題,也是歷史敘述、地域文化的線索。換言之,台灣其實早已擁有自己的南洋故事。那個帶有家國歷史想像,但也不乏人類學、地理學意義的族群遷徙和文化傳播,帶我們回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現場。跨足田野,回到歷史線索裡的小故事,我們呈現台灣跟南方的文化交織,擴建一個知識生產的園地。書系的精神標舉「從台灣望向南洋,在南洋尋找台灣」,在兩個地域傳遞聲音,透過文學故事、歷史田野、文化踏查的接引,重新捕捉失落的歷史細節,時代變遷裡形塑的文化元素,人文地理的地方風土。[台灣@南洋]書系,藉此為讀者指引路徑,展開南方旅程,在大歷史與小故事裡建立我們的軌跡,識別自我與他者,讓讀者獲得橫向跨界的知識洞見和靈光。——主編高嘉謙=關於本書=第一本以「跨域」的角度,結合地理學田野誌的踏察方式,扣連文化地景,多元的輻射視角,回望過去、專注現在、眺望未來,深刻書寫馬來半島、台灣及世界華人關係的大歷史▲「誰是馬來西亞的先住民?誰是外來者?」台灣和馬來半島之間,又有什麼密不可分的連結? ▲跨域視角,綜觀多面:結合東南亞國家,展望全世界,討論廣義與狹義的族群、文化、經濟、地理等領域,並以台灣的角度書寫,讀者更易進入馬來西亞的田野調查現場。▲圖文相襯,文獻扎實:以具備故事性並且文獻資料充沛的內容,搭配且考究的圖照,引領讀者走入馬來半島的大歷史洪流中,挖掘出你我不曾瞭解的南洋地誌。▲地緣政治,過去未來:那麼近又那麼遠的馬來半島,台灣人真的都瞭解嗎?從源頭梳理馬來西亞和台灣的雙向連結,從中延伸觸角至全世界。馬來半島的過去從來就是一部講述季風、貿易與移民的歷史。來自東亞、南亞、歐洲等不同文明圈的移民、航海者、貿易商,因為季風的關係,經常會來到這塊熱帶土地進行停留、交易……這裡是物產豐富的,前來這裡的人都能找到各種農、礦及山林資源。——白偉權▲▲▲▲▲▲位於海上要塞的馬來西亞,夾在南中國海和馬六甲海峽之間,擁有絕佳的戰略位置;族群、文化和語言繁雜,幾種元素相互交融之下,構成精采豐富的歷史內涵。本書議題包含殖民政治、移民與政經局勢、產業變遷與歷史事件等面向,分成三大部分,從歷史、人物、家族和地景入手——第一部分以全覽式視觀看馬來半島的歷史圖譜。這裡因為季風的緣故,引來許多人的駐足停留,開頭由族群經濟活動談起,從「農業南馬、礦業北馬」到甘蜜、胡椒、橡膠,以及園丘畜牧業。而馬來西亞族群繁多,為了搶奪重要資源錫礦,更發生了關鍵的戰役——「拿律戰爭」,這是馬來西亞華人史上歷時最長、死傷最慘重的一場械鬥,這場戰爭也徹底改變馬來亞的命運,並就此開啟馬來亞英治時期的新篇章。第二部分選擇十九世紀為近代馬新締造歷史的人物為主角。包括畢麒麟、李仙得、康有為、蘇門答臘客家張氏兄弟、鄭景貴、虎標萬金油大王胡文虎等人,探討當時社會菁英的跨域、跨國經驗,且看這些人如何從台灣、中國或西方,千里迢迢來到馬來半島,對當地政經環境產生何種影響。在這些人之中,對馬新華人社會最有影響力的,莫屬《斯卡羅》中的畢麒麟,他運用在台灣累積的經驗,逐步成為深獲各路人馬敬重的南洋大佬,而這些歷史人物看似只局限某在地,具有濃厚地方標籤,但他們之間也有某種程度的社會關連。第三部分講述台灣人熟悉或似曾相識的事件,但它們發生的地點卻是在馬來亞。例如台灣有天地會,大馬也有;台灣有三五公司開發農場,馬來西亞也有三五公司;台灣有國父,新馬也有國父以及他的革命夥伴。此部分聚焦在人與人的互動,從地方首領、會黨,在馬來西亞公司化的天地會組織,所造成的歷史現狀,或特殊的歷史結果。全書以詳實的田野地景調查,探討跨「族群,國家,地域」的人文現象,是目前有關馬來半島議題書寫中,最具獨特的觀看視角。


議題 馬來西亞 故事 台灣大學 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