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憑什麼:一個英國記者對成熟國家的觀察報告

NT $ 450
NT $ 356


疫情肆虐,美中對抗,威權主義擴張,民主價值危殆,地緣政治緊張,但有一個國家,德國,是正直和穩定的堡壘。本書是對德國的讚歌和剖析,值得台灣借鏡。梅克爾時代結束,我們需要一本關於德國的好書:就是這本了!這本書面對德國的歷史,以權威且充滿情感的敘述描繪其現代進程,為我們所有人提供教訓。論述精采,見解犀利,一本熱情並反映時代的好書。★《週日泰晤士報》暢銷書★★《衛報》、《經濟學家》&《新政治家》年度好書★◆本書是英國資深外交事務評論員約翰・坎夫納(JohnKampfner),對德國這個西方仍是又愛又恨的國度既具批判性又具娛樂性的深度探索,《泰晤士報》盛讚:「近年來對現代德國及其政治寫得最好的英文書寫之一。」◆面對日益不穩定的世界和英國脫歐情勢,作者提出最根本的問題:「德國憑什麼?」就算德國有缺失,但仍是其他國家競相模仿的對象,而英國卻在面對當代挑戰時失敗,這一切是為什麼?◆德國在「面對歷史」、「重視移民」、「關心氣候變遷」、「對外政策」、「重視文化」、「面對新冠疫情的準備」上做得比別國出色。本書部分是回憶錄,部分是歷史,部分是遊記,描繪德國這永恆迷人的國家豐富又智慧的樣貌。◆本書對德國做對做好的能力有精細的剖析及高度可信的描述,是從政者、公職人員、教育工作者、關心國際政治和公共政策的一般大眾都該讀的作品,並作為借鏡參考。「為什麼現在才寫這本書?德國正從一段經濟成長期走出來,進入高度不確定性的時期。我長年的公路旅行和系列採訪並沒有讓我對這個國家犯下的錯誤過度美化或視而不見,好的壞的我都寫在書裡。德國人無法允許自己讚美自己的國家,對他們來說,拒絕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已是根深蒂固的習性。然而,若要與歐洲或其他地區提供的替代品相比,他們有很多值得驕傲的地方。」──本書作者約翰・坎夫納德國初現雛形不過是在150年前由一群城邦組成,但沒有一個國家像她擁有如此動盪的歷史,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框架內就享有如此繁榮盛景。今天,當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屈服於威權主義,民主價值危殆時,德國站穩如堡壘,守住正派精神,穩定世界局勢。這本書是作者坎夫納憑藉多年擔任駐德記者和外交事務評論員經驗,揉合個人行旅中的所見所聞與人情軼事,查訪政治家、跨國公司執行長、藝術家、難民營志工及一般民眾,在在都是有憑有據的精采論述,是作者對這個西方仍是又愛又恨的國度既具批判性又富娛樂性的深度探索。面對世界日益不穩定和英國脫歐情勢,坎夫納提出最重要的問題:「德國憑什麼?」就算德國有缺失,但她如今是其他國家競相模仿的對象,而英國及其他國家卻在面對當代挑戰時失敗了,這一切是為什麼?本書部分是回憶錄,部分是歷史,部分是遊記,描繪出德國這個永恆迷人的國家豐富且智慧的樣貌。德國人憑著以下六個特色,做得比別國出色:【面對歷史】還有哪一個國家會把紀念恥辱的紀念碑建在國內最出名的兩個地標附近?德國在靠近柏林地標布蘭登堡門和德國國會大廈不遠處建造了「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德國人果斷處理了他們的過去:學校課程徹底詳記錯誤;否認大屠殺是非法的(這與英國截然不同)。德國擁有西歐增長最快的猶太人口。對於各地皆高張的極右派問題,德國比她的鄰國有更完善的處理配套。【重視移民】「Wirschaffenes.」梅克爾在二○一五年難民危機最嚴重的時候這樣說,這句德文的意思是「我們做得到」。當時德國接納了全球近一百萬的難民,其中多數來自敘利亞。這個數字遠超過其他人伸出的援手,是國家大義的非凡行為,但也付出了政治代價,此舉將德國置於全歐民族主義怒火延燒的前線。梅克爾甘冒他人不敢冒的風險,但也因此加速了她在政壇上的衰落。【關心氣候變遷】幾十年來,德國人一直為地球的未來努力。他們比英國人更關心氣候變遷的問題(要注意,德國人對汽車是很痴迷的)。無論是再生能源發電的比例,還是決定要逐步淘汰核能,這些都表示德國人在應對急切的環境災難上處於領先地位。而德國綠黨扮演的角色也比其他各國的綠黨更重要。【對外政策】德國對「東vs西」地緣政治存在矛盾心理且根源已久,在心理上她與西歐一樣為歐洲中心。自統一以來,逐漸成長為規模與實力相稱的角色,她在歐盟的領導地位更成為歐盟的基礎。德國貨幣馬克是德國在戰後穩定國家與保有自尊的催化劑,但她為了歐洲統一放棄了國家貨幣,這只能說了不起。套句季辛吉的話:「如果我想和歐洲談談,我該打電話給誰?」三十年來的答案一直是德國。【重視文化】德國人喜歡談論文化,就像法國人一樣,人人都與公共知識份子對應自如。報紙的新聞評論沒有白痴化現象(然而電視是另一回事:週六晚上播出的節目甚至更刺眼),對藝術撥付的公共資源一貫且強大,最顯著的文化差異是學習語言的途徑,當英國陷入單一語言的平庸化時,大多數德國人在學校教授兩種外語。【面對新冠疫情的準備】當全球疫情來襲,德國無疑是那個準備得更好的國家,檢測儀器更完備,擁有更多呼吸器。與大多同型國家相比,他們的專責病床數更多。德國的病床與人口比例為每千人分配到的病床數為8.2,而英國只有可悲的2.7,這都要怪長期的經費短缺和只做短期規畫。德國共有兩萬八千張重症病床,英國只有四千一百張。至於醫療人員的差異同樣明顯,德國每千人擁有4.1名醫生,而英國為2.8名。隱藏在這些統計數據背後的是德國的醫療照護較好而他國較差的故事。


好書 病床 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