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筆下的三大「英雄」貝多芬供人們欣賞的音樂是他用痛苦換來的歡樂;米開朗基羅留給後世的不朽傑作是他一生血淚的凝聚;托爾斯泰描述萬千生靈的渺小與偉大藉以播送愛的種子。▎貝多芬──痛苦來自病痛的折磨自一開始,人生於他就顯得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4歲,父親將他釘在大鍵琴前一連幾個小時,壓得他透不過氣;11歲,他進了劇院樂團;13歲,他當了管風琴手;17歲,他成了一家之主,擔負起兩個弟弟的教育重任……悲慘的童年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印痕。上帝把最美的音樂賦予了貝多芬,卻剝奪了他欣賞的權利。貝多芬的聽力問題在青年時期就開始了。對於一個視音樂為生命的人,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幸?但他卻寫出了大量的傳世之作,且多是歡樂的樂曲,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每一部作品都是苦鬥的成果、勝利的象徵。人們盡情享受他的音樂所帶來的歡愉,而他卻獨自一人忍受著無聲的折磨……▎米開朗基羅──痛苦來自充滿矛盾的靈魂首先,米開朗基羅既無殘疾也不貧窮!他出身高貴,是佛羅倫薩的名門望族,但他的祖國多災多難,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毀於戰亂。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項作品便會獲得大筆酬勞,但他卻過著窮光蛋生活,僅靠一點點麵包和葡萄酒維持生命。他渴望愛情,在漫長的一生中寫出了大量火熱又純潔的十四行詩,但他卻終身未婚,孤單到老。他驕傲固執,在藝術上堅持自己的獨立見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鬧翻,但他卻總在關鍵時刻選擇妥協。他藝術天分驚人,創作出大量驚世傑作,但他卻不得不為教皇奔波賣命,使計畫中最偉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廢。他的家族從未給他任何溫暖,家人總是從他身上榨取金錢,但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卻使他出手大方。他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後一位藝術大師,人們對他像對上帝一樣敬重,無人敢挑戰他的權威,但他卻越來越虔誠,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他恨別人也被人恨,他愛別人但卻不為人所愛。最後,他使人產生宗教般的敬畏,他統治著自己的時代……▎托爾斯泰──痛苦來自所擁有的一切 他是貴族出身,地位優越、衣食無憂;他身體健康、婚姻美滿,有深愛的妻子兒女;他有極高的文學天賦,每一部作品都好評如潮……看起來他是個什麼都不缺的人,然而其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悲天憫人,因自己物質富有、生活優裕而內疚;他天性善良,為貧民的悽慘、農民的貧困而痛苦,他不忍擺脫家庭羈絆,為無法過苦行生活而苦惱……博愛精神使他無法忍受別人受苦,他希望所有人過得幸福。為了實現理想,托爾斯泰首先改變自身生活條件,他與農民一起勞動;在自己的莊園裡實行改革,解放農奴、把土地分給佃戶;推行「愛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惡」,甚至提出「敵人要打你的左臉,便把右臉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甚至打算捐出所有財產,這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絕後,他以82歲高齡離家出走,最終孤獨地死在出走途中。他因幸福也因不幸而陶醉,他為死亡也為永生而陶醉。在孤獨中默默進行的一場可悲的搏鬥,就是對他的最好注解……本書特色本書為羅曼‧羅蘭為音樂家貝多芬、雕塑家兼畫家米開朗基羅、小說家托爾斯泰所作的傳記。在這三部傳記中,作者沒有對他們的生平做任何誇耀的敘述,也沒有像大多數傳記家們一樣追溯偉人的創作歷程,而是掌握了這三位偉大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劃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