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她不斷變化著 物理學家維斯可夫(VictorWeisskopf)曾經說他自己是身處亂世的快樂之人,我本人也是一樣。只不過,令我心醉神迷的並非核子武器或是聳動的高科技,而是一些完全不同的東西︰長久以來,我一直密切觀察自然界裡微細而基本的變化。「大自然」這個字對我來說,具有兩層意義。在本世紀初,人們還是很理所當然地把自己想成是不凡的物種,是被困在地球上等待靈魂或心智救贖的黑天使。如今,幾乎所有相關的科學證據都指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說,既然已被生到這個世界上,而且還一步步參與了數百萬年的生物演化,我們人類的生態環境、生理狀況,乃至於心靈狀態,都和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密不可分。從這一層含義來觀察自然界,大自然的本質是不斷變化著的。本世紀剛開始的時候,人們依然相信地球資源豐饒得取之不盡。世界上最高的山還沒有人攀爬過,最深的海也還沒有人探測過,更別提那分布在赤道大陸上的大片野生叢林了。現在,我們早已繪製完實際的世界地圖,而且也估算出日漸減少的地球資源︰才經過一世代的開發,人類就已經將野生世界破壞到足以威脅自然資源的程度;生態系和物種正以六千五百萬年以來最快的速度消失之中!由於對自個兒闖下的禍事感到良心不安,我們已經開始調整自己的角色──從地域的征服者換為地球的管理員。在這樣的第二層含義中,也就是我們體認到人類的存在和自然界是兩碼事的時候,大自然的本質也一樣是不斷變化著的。由於性情和專長的關係,使得我能夠一直很密切地觀察這些變化。在我還是一名年資尚淺的小科學家和小博物學家的時候,我個人的世界觀隨同下列兩個趨勢而轉換︰演化生物學的興起,以及「這門科學的從業人員能夠自然養成」這想法的沒落。從童年到中年,我的個體發生史(ontogeny)一再重複那更巨大的種系發生史(phylogeny)。同時間,大自然猶不斷蛻變出新的風貌。我的童年很走運。生長在保守的美國南方,在一片如詩如畫的環境中長大,卻一點都沾不上南方那些個社會問題的邊兒。我在小小年紀便打定主意將來要作科學家,以便能夠多多接近大自然。迷人的童年記憶未曾泯滅,但是它卻留存在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紀元前五世紀的希臘哲學家)式的思潮中。在這思潮中,所有的事物都不斷地變化,包括原先想像中世界的運作方式,以及我心目中人類在世界上的地位。把這些封存的記憶都提出來,使我更能完整了解自己目前的思考方式,也使我更能釐清自己信念中的核心因素。這樣的釐清不只是針對我自己,也針對你們,同時,或許也是為了增強說服力。作者簡介 E.O.威爾森(EDWARDO.WILSON),一九二九年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一九四九年畢業於阿拉巴馬大學,一九五五年獲哈佛大學教授。目前,威爾森任教於佩萊格里諾大學,並為哈佛大學的昆蟲學研究員。 威爾森是美國當今生物理論學家翹楚,一九六九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還榮獲過全世界最高的環境生物學獎項,包括美國的國家科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諾貝爾獎未能涵蓋的科學領域所頒發的克拉福德獎。一九九六年,威爾森被《時代》雜誌評定為影響美國當代最巨的二十五位美國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