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自然之物,到人造之物,「物」究竟為何物?何以從古典文學到現代文學,「物」的身影充盈於文學文本之中宋明以來,「物」除實用,強調美感、成為收藏品,更是新近西方物質文化研究定義下,凝煉時間、空間、歷史、文化之「物」。金石考古,格物清賞,為「玩物」一事正名,開明清賞玩之風。沈從文八十歲時,學生汪曾祺寫了對聯為老師祝壽:「玩物從來非喪志,著書老去為抒情。」此物理思維的物,由客體而連結文人的心靈主體,直達心境靈思的寄託所在,正是文學的大「抒情傳統」。翻開文學史的一頁,宋代文人飽含詩書畫藝於一身,總叫人豔羨不已。追求全人的時代提供了筆者一個省思當代的契機:「物」、「文物」在當代許已被分門別類於藝術領域,然而,文學作品如何載「物」?文人或創作者借「物」體現何志?文人如何建立「物」的美學譜系?跨領域也許不是新鮮名詞,古人早已如此。今日的我們可以從文學文本與藝術賞鑑,交叉跳躍於由文人、階層、市場所呈現出的賞玩美學,及其背後的人文心靈指向。此書提供當今淺碟化的文創現象,探詢更知識性、文學性與文化性的可能。本書特色‧為「玩物」一事正名,開明清賞玩之風。‧從文學文本與藝術賞鑑,見證賞玩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