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作家

NT $320.00
NT $288.00


長大後,有沒有變成更好的大人?可是所謂更加的好,是怎麼回事呢?【聯副】高討論度專題擴延成書,七年級作家動員集結各自表述我們這一代,共同拼湊屬於七年級生的樣貌 在這樣一座島嶼上,你們七,總是活著,希望能得到快樂,一顆熾熱如熔岩的心落入魁偉的冰棚,無法分辨那空洞的疼,是灼傷了還是凍出了黑紫的傷痕。經過這些年,你們七長大了。長大,僅意味著你懂得了人生活到這個歲數,其中必然有些時間已被報廢。——羅毓嘉〈七、七〉後青春樂章已經奏響,從熟悉到陌生的童年玩伴、只存在回憶中的天橋;那些過氣的錄音帶和CD、西門唱片行的黃色潛水艇,以及制服下理不清的情事與性事,統統被存進以青春名之的3.5磁片,在未來某個角落,一次、又一次地陣痛著。過去談論那些現實早就成了進行式,被統稱為好命的新青年,平均學歷最高、民主化的一代,卻發現台灣是座吃人島嶼;本該蓄勢待發的。但人們說,這是一個崩壞、撤退與冷卻的年代。面對母性的抗拒、轉變成社會人的焦慮。所有迷茫困陷在洞窟與魔山之內,他們,最終還是慢慢長大了……本書藉由年輕作家們從自身經驗或觀察出發,爬梳青春過往、直視從不停歇的成長焦慮;又或以看似犀利實而溫柔的筆調指出青年所處社會現況,坦白地揭露「七年級大人」的真實模樣。輯一【青春斷片:當記憶漸行漸遠】抓住即將遠去的青春,書寫年少的青澀和略帶惆悵的成長點滴;輯二【社會思辨:草莓、魯蛇、太陽花】展現青年批判力量,以多面向的社論和省思保持對社會的希望;輯三【身分認同:描摹失焦的輪廓】剖析成長的痠痛,藉由對自我的認識,最終跨越長大的門檻經歷又一次新生。本書特色◎廣邀青年作家響應,原《聯合報》副刊專題集結、並擴邀多位作者,鍛造屬於七年生這一代的散文合集。文學圈七年級作家群一同發聲:朱宥勳、吳妮民、李時雍、言叔夏、周紘立、林佑軒、林禹瑄、阿布、祁立峰、神小風、許亞歷、陳又津、陳栢青、曾琮琇、湖南蟲、黃文鉅、黃信恩、黃崇凱、楊婕、楊富閔、楊隸亞、翟翱、劉思坊、賴志穎、顏訥、羅毓嘉。集合文壇新勢力,合力完成七年級的生活百樣。◎以「青春斷片」、「社會思辨」、「身分認同」等主題切入多元、獨特的視角,二十六位七年級作家齊力描繪青年浮世繪,各自以銳利或溫暖細膩的筆法,與台灣社會對話,書寫七年級生的處境。


青年 青春 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