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作為「仁德之君」,其特點之一便是他動輒大哭:送徐庶走時,先是「淚如雨下」,接著是「凝淚而望」;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他仍是痛哭流涕;當陽之敗,看到十多萬老百姓隨之遭殃,劉備也失聲痛哭;關羽、張飛被害,他更是「哭絕於地」,「斑斑成血」。這些哭表現了劉備的求賢若渴和寬厚仁愛,很令人感動。但有的哭就讓人覺得不太真誠了:去東吳招親,他先是向吳國太哭訴,使孫權弄假成真,後來又在夫人面前暗暗垂淚,終於在她的保護下安全離開東吳;在魯肅討要荊州時,他按諸葛亮的吩咐「掩面大哭」,想賴帳不還。這兩種哭法實際上也是表現了劉備人格的兩面──作為明君的仁德與作為梟雄的手腕。但是,劉備的江山並非只是哭出來的,沒有在亂世中鍛鍊出來的狡猾機警,他是不會成功的。所以,《三國演義》中,曹操曾評價劉備是「外君子而內小人」,此話雖然有點刻薄,但也不算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