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孤獨但我仍覺得是幸福的呢?」人每往中間游一步,就會發現自己更邊陲化一點;邊緣人的位置,是看這世界最清楚的地方。★暗黑系文字拾荒者——馬欣,獻給喧囂塵世的深情書寫。描摹遊走於孤獨邊緣的一張張黑白臉容,揀選心靈疫情下的寂寞殘渣,我們都是這世界不被理解的怪胎,在繁盛與荒蕪之間求生。陳栢青 專文作序艾怡良、朱嘉漢、林柏宏、胡淑雯、凌性傑、馬翊航、徐譽庭、陳雪、張惠菁、蔣亞妮、蔡傑曦——好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深刻自剖童年家變的孤獨、近年照護失智母親的心境,以邊緣人的冷凝視角,撫觸自我與他人的危脆傷痕。★ 融合家族書寫、社會觀察、電影與書籍中的反芻與思辨,在社群爆炸、多數人難於定義自我的現世,透過散文打撈反覆漂泊的孤獨群像;廢墟感的文字空間,成為寂寞人得以歇息的療癒洞穴。【本書內容】老台北的靜寂夜晚/童年逐漸崩毀、人聲流散的家族/床畔等待照護的失智老母/汲汲於功名卻轉身出走的絕決父親/校園裡天真有邪的少女遊戲/沉浸於偶像社團的知識文青/在電話亭反覆播打同一號碼,卻無法接通的愛情⋯⋯她的文字像一手持攝影鏡頭,在電影般忽遠忽近的格放間,讓這些人與事各自鋪展一段寂寞獨白。他們始終渴望安打,卻一再迎來漏接後的懊喪頹唐。那些傷痕不斷增生的人們,包含她自己,皆在盛世喧囂下,自顧自挖著不知通往何處的地道⋯⋯「我應該徹頭徹尾就是個邊緣人。總在最熱鬧的時候醒過來,在各種角色中言不由衷。在空氣中飄散著亢奮劑的當下,我們這麼容易興奮也容易疲勞。因此,我寫下了這本書,既是遠離也可能正在被同化的過程中,想起自己有當邊緣人的自由,與當個邊緣人的那份自得的清醒。」——馬欣她在夜半時分帶著筆電於街道晃蕩,整座台北城披上倦容,被刷淡的表情如洞穴般沉默。最後一站是巷口的小七,那是屬於她的深海基地,輕敲鍵盤的趕稿時光,三兩遊民、下工之人、獨身拚企畫案的女士,在她身旁如魚群靜謐游過⋯⋯微波食品的氣味彷彿海草遮蔽孤獨,有人煙有暖食,雖然陌生卻是相濡以沫,自詡為社會邊緣人的她,帶著這城市共感的寂寞,於空白格之間趕路,成長記憶瞬間與現實交錯;孤獨患者絕非一朝一夕養成,總是在希望與毀敗之間,尋找安身立命的地方⋯⋯馬欣筆下有種刺痛人間的荒涼,繼凌厲揭穿現世瘡疤的《階級病院》之後,這回她轉而以冷靜且柔軟的視角,縫補人心內裡的深深孤獨。當回憶綿亙至今,自第三者的旁觀冷眼反芻成長記憶:在家人離散間初嚐恨的滋味,她曾是太早熟知人情涼薄、不得不為童年送葬的少女;她也寫當代人揮之不去的邊緣宿命:包含社群上各種插旗表態、在現世大疫如墜身霧裡的惶然⋯⋯當外在越是喊得震天價響,內裡越顯孤絕殘破;我們像是鬼魅般在這偌大的社會容器中往復飄蕩,輪迴在希望與覆滅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