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農討山誌【二十週年經典版】(書衣海報特別收錄作者精緻山林繪、題字與雪劍山列圖)

NT $ 460
NT $ 363


★自然生態與山林農作書寫經典★★★特製書衣海報收錄作者手繪雪劍山列圖、山林繪與題字★★關於青春的迷惘、自我的追尋、價值的衝撞、自然的救贖、生命的領悟==在山林中尋覓自我、重獲自我、忘記自我靠天錘鍊‧自然成長勵志之作==很多年輕時的明白不一定是真的明白。卻是純粹而透澈的。終覺年輕時那段沉重心境,是逼迫自己這般活法的真實原因。2004年3月首刷初版的《女農討山誌》,推出後好評如潮,作者阿寶真誠動人的文筆、山間農作的生活紀實,以及透過販售水果傳遞出去的訊息,打動無數海內外讀者,對環境的影響至深至遠。2004年陸續獲得開卷好書獎–美好生活書類、金鼎獎等桂冠。《女農討山誌》已成為臺灣自然書寫重要的里程碑與典範之作。【二十週年經典版】特製書衣海報,圖文全新編排,加入作者四篇重量新作,與多篇文末20年回顧,展現深刻多重的關懷面向以及寬闊的思考。20年來,女農在山林中不懈、踏實地勞動,體悟自他生命的生存價值。【二十週年經典版】像是一部拍了20年的紀錄片,作者將自己解構、重組,誠實面對從農後種種複雜的心境與轉折,從出世、入世,再出世,思索、處理自己的內在與世界的關係,希望給支持的老讀者一個交代,也讓新讀者看到她真實、充滿風霜波瀾的討山生命。探討人與自然關係的書中,少有長期記錄個人實踐過程的著作,19世紀中葉亨利‧梭羅的《湖濱散記》是全球典範。在21世紀的臺灣,女農阿寶如是堅持20年,以尊重自然的方式耕作,日夜揮汗、灑淚,歷經困頓、苦澀、喜悅,種種付出刻在寸寸土地上,真實不虛。年少時,了解到自己個性的不適社交與對自然山林的嚮往,遂背起重達20幾公斤的裝備獨自登山,自助旅行、寫生,遊走西藏、尼泊爾、印度,環遊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體力的極限、筋骨的熬煉、意志的磨練,成為她日後面對挫折的能量與養分。20年前的起心動念,充滿志氣雄心,逼自己從舒適區出走,希望將對土地的關懷付諸行動,於是在梨山山上蓋起自己的房子,種下自己的果園,幾乎完全抽離物質生活,卻不得不斷扣問世界的運作邏輯,從討山的緣起、舉債、蓋房子、搭竹架,除草、滅蟲、耕作、擺攤到與盤商打官司等等,忠實呈現無遮的現實與波折。2007年起為了陪伴母親,作者在宜蘭與梨山兩地奔走,風風火火走入社會運動。【二十週年經典版】增加的〈從有機到友善〉、〈食安與農安〉、〈積極前瞻的國土願景—農地止血與里山倡議〉等新文,便是作者二十餘年來見證高山農業的峰迴路轉之後,對農業與國土計畫等環境議題的重新審視;並希望致力推廣友善農法,鼓勵農友直接和消費者互動,分享耕作場景,將中間商刪除的訊息補回來,重新鏈結消費者與土地,促成大家用自己的消費,為世界做些改變。年輕時的憤懣已漸漸平息,作者也終於在自己的生活和對環境(包括自然與人文)的憂心之間找到平衡,不再讓憤怒、憂急和沮喪挫折心靈。果園規模愈來愈小了,病蟲害的侵擾雖仍年年發生,但總有足夠的收成。造林的樹木日益高大,從慣行農法轉型的果樹,大都已病弱死亡,重新定植的果樹,在無藥無肥的條件下生長,反倒健康許多,產量甚至不亞於一般施肥用藥的果園。松鼠、鳥兒和動物們棲於林中,取食水果,是皇天后土的慷慨。恰如當年的期待,一步步向荒野靠近。「我不知道傳述這個過程,是否對別人有幫助,唯願認真的靈魂相互交流。」感動推薦王鑫前臺大地理系教授|田菁&茶月見學習農園生態照護者(宜蘭小農)|孟東籬作家|金恒鑣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凌拂作家|徐仁修荒野基金會董事長、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許世璋東華大學教授|郭華仁前臺大農藝系教授|馮小非上下游新聞市集共同創辦人|楊語芸上下游新聞市集總編輯「初版分為五章十八節,新版則在最末增加一章,若干標題換新,部分文章也變動其位置,而其中十一篇都添加了二十年後的回顧。重量級改變是把〈有機的迷思〉改寫為〈從有機到友善〉,並新增一篇〈食安與農安〉。最末增加一章「瞻顧」詳述中橫沿線農業開發始末,經營者從榮民到平地人、原住民,產業由果樹而蔬菜、高山茶,寫出高山農業對於山林的破壞、政府回收超限利用地的困境。阿寶理解到這問題的複雜性,難以單純用離農返林來解決,因此呼籲透過里山倡議來舒緩,而建議用國土計畫來維護農地的流失與濫用。……《女農討山誌》【二十週年經典版】提到的期望之一是,讓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重新鏈結消費者與土地之間斷裂的紐帶,這展現了作者由土地關懷開始投入農業,一路來身體力行、擴張視野、發想卓見的過程,實屬難能可貴,因此樂於推薦這本歷久而彌新的好書。」——郭華仁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我想知道這個故事的結局。於是,我就到這故事發生的現場,印證這個女子把果園還諸大地的作為。……從她實踐承諾的過程𥚃,我看到她的前面有另外一條更寬闊的保護山林之路,那就是她走入群眾,以更廣闊的視野、更實際的方式把她二十年來的心得傳授給農民,推行友善農作,使更多人更友善地對待土地,走向可永續地經營農業。……阿寶在梨山果園地區,種下三百株樹,看守了二十年,算得上是個品行高尚的人吧。我們能不以臺灣有一個如此無私深愛土地的女子為榮?——金恒鑣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冥冥中的牽繫,在我的各種閱讀裡,好書無限,但此書依然是我誠心奉列為一級平台的書。……無有虛驕,無有高調,面對大自然,桶底脫落,徹頭徹尾它是我再一次精神上的齋戒沐浴。」——凌拂自然寫作者「以每季水果的銷售向消費者訴說山的價值,每顆梨子都是一封書信,透過五感去閱讀季節的心意。……擁有一個與環境共振的身軀,無論在哪裡,都難獨善其身,因為自然的聲音無聲卻響亮。……二十年來,阿寶在轉變,山也在變。二十年前,她帶了一個答案上山,二十年後,阿寶在山上,向世界提了一個大哉問。或許無人能答,但,我們可以試著解解看。」——馮小非上下游新聞市集共同創辦人「廿四年前,阿寶在梨山租下一片面積七分多的果園,開始她『退耕還林』的討山大計。……廿四年過去,果園內現在已有七成多的土地滋養著原生種樹木,說阿寶的家在一片「果園」內,不如說在「森林」中更為貼切。……阿寶的果園面對雪劍山列,『聖稜線』的西半段,它的日常始於山巒,也終於山巒,時間在破曉和夕照之間踱步,果樹上長滿了地衣,森林在年華裡茁壯。阿寶總是靜靜看著那片山林,用她如松樹般正直的靈魂,做她願意為山而做的事。至於未來,阿寶認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問題待決,我們既不必責備歷史,也無須過度擔憂未來,只須清楚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的影響,負起當下的責任便是。」——楊語芸上下游新聞市集總編輯「這本《女農討山誌》一再讓我因為內心激動而中斷,因為感動而模糊了眼睛,每一篇章都讓人沉吟不已,我以臺灣有一位這樣真實的女性而驕傲,我可以譽她為廿一世紀的亨利.大衛.梭羅,這本書也堪稱為「《湖濱散記》(二)。從書中我們能感受到她:理想、勇敢、堅毅、勤勞、簡樸、誠實、含蓄、細膩、體貼、熱愛生命,又懂得反省與感恩,幾年辛苦深入的果農生活,不只結出了甜美的人生果實,也凝結出生命的花蜜。」——徐仁修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現任荒野基金會董事長「這本書不但記述了阿寶討山的緣起與經歷,還回顧了她成長過程的梗要,使我原先所看到的霧中身影漸漸明晰起來。我看到一個優秀心靈的成長過程與自我錘煉,我看到這樣一個人在靜靜看著世界,在走進這個世界,做她願意為世界做的事而成敗無悔。……敏銳的感受,精準的捕捉,化為簡潔、優美而雋永的文字!我們有幸增加了這麼一本山林田園文學,不論就反省的深度還是就人跟自然的呼應,都不亞於梭羅的《湖濱散記》。」——孟東籬作家、簡樸生活者「許多年前,阿寶就是我心中想像的現代梭羅。這本書記載了她最近期的實驗。她向山問,你看見了什麼?請告訴我。正如同《沙郡年記》的作者李奧帕德(生態學之父)告訴我們要能像山一般的思考,阿寶也想像山一般的思考。她和她的生活同伴——無論是人、是土、是植物、或是動物,都傾心交談。從肉眼的觀察到深層的思考,歸納出人和地的緊密互動故事,也轉訴了人和地的交纏糾結。……愛恨情仇總是故事中的情節。故事的發展也總是沒有結局的。但是明天該何去何從,卻明朗了起來。」——王鑫前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


阿寶 故事 農業 文學 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