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案例:你要像怪物般活著,還是像正常人死去?

NT $380.00
NT $300.00


「要逃離絕望,不要殺了你自己,要殺了你的自我。」不跟上這個世界錯了嗎?有病沒病,由誰定義?一場精神科醫師與病人的貓抓老鼠遊戲,讓正常與失常的界線逐漸失守……■有時候你就是必須看著自己,一點一點地崩潰2019年年底,本書作者收到了一份匿名包裹,裡頭裝有五本神祕筆記本。內容記述著筆記主人偶然讀到活躍於六○年代的精神科醫師布雷斯維特的著作《反治療》(Untherapy)。這些故事精采迷人,直到倒數第二章〈桃樂絲〉時,她清楚知道寫的就是已死去的姊姊,並深信是布雷斯維特親手將姊姊推向自殺。為了摸索真相,她取了假名羅貝卡,並到布雷斯維特那裡做心理諮商;但她和自己捏造的人物時而融合、時而分裂,布雷斯維特開始懷疑她根本不是羅貝卡,而她或許也漸漸不清楚自己是誰……■我就這樣旁觀著你,因為我是你心底的怪物「你的自我和現在的你並不是兩個獨立的存在體。問題是少做一點你自己,還有做個不同的自己。」布雷斯維特說。「但如果我變成另一個自己,我就不會是我了。我會是別人。」我回答。從前言到後記,作者描述了一個如水氣般氤氳的迷離世界。這個故事虛虛實實,似真似假,不限於羅貝卡和布雷斯維特之間,甚至延伸到真實生活中,作者與筆記主人,以及我們每個讀者之間。如同書中圍繞的主題:哪個「我」才是真實的自己?或許應該問,用另一種面貌過生活就是精神有病嗎?諷刺的是,為了融入群體,社會教育我們要無時無刻戴上面具,而這時的「偽裝」,難道不是其中一個自我嗎?誰能定義哪個面貌為真?哪個是假呢?《寂寞拍賣師》裡曾說:「每個贗品都有它真實的部分。」何以「偽裝」就要被抨擊與屏棄?從羅貝卡與布雷斯維特的交流中,可以了解到六○年代反精神病學的思潮,以及「瘋狂」與「正常」相繼傾頹又互相依存的奇異魅力。■直面你內心即將崩壞的部分,透視孤獨與自我的心理小說「聽到不用每次都『做自己』沒有關係,成為自己的替身不是問題,我鬆了口氣。」現代精神醫學試著從精神科學的角度尋求人性的解答;但精神科學仍有未知的領域。這幾年,「做自己」成為顯學,彷彿沒有「做自己」人生就是受限的,是失敗的。但「做自己」的人,真的能確定那個自己就是真實的自我嗎?在名為「做自己」的潮流裡,是否隱含著一股壓力?「追求做自己是種盲目的崇拜。我們應反過來把世界當成一個舞台,隨心所欲地演出任一版本的自我。」想獲得完整的自我,必須經歷過失去。但,到頭來,或許我們從未擁有過……


精神科醫師 貝卡


詭計
NT $396.00
斬無赦 02
NT $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