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壇之焰,亞瑟.本森日記集:用「真情」跨越生活無止盡的絕望

NT $ 350
NT $ 315


那段歲月,本森的人生就像受到詛咒一樣,不過三年光景,接連痛失愛妻、兒女、摯友,原本堅持天天寫日記,暢談自身對生活的觀察,重重打擊竟令他無法再提筆創作,一切只剩無助和沉默。應該跟隨死者的腳步嗎?上帝又為什麼安排自己獨自活著?沉寂與黑暗,從來就不是喧囂世界的騷擾者,人生不該屈服命運,而要能自主決定未來的模樣。▎即便是心頭所愛,也避不開陰影籠罩在思及哲學相關的問題時,本森不免產生一種疑惑,想要探索的事情還有很多,內心卻感到一陣陣空虛,彷彿不管探究的主題多新穎,最終都難以避免「思想倦怠」——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甚至不知道生命的意義何在。「人們渴望投入上帝的懷抱,卻又常被無情地趕回陳腐局促的生活,為責任、勞作、飲食、睡眠所困擾,尤其還要與我們一樣無知的其他人,與那些驕傲自大之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耐性聆聽他們自以為是的對世界萬物的闡釋。」▎世間存在許多被曲解的藝術,只求華麗而毫無靈魂本森前往一戶權貴人家,遇見一個年輕人在哼唱舒伯特的歌,對方的發音含混、語氣呆板、節奏單調,令作者感到相當不適。但是對他們而言,觀察當下的情緒選擇相應曲目是不必要的,重點在於這些曲子是出自舒伯特之手——「一切皆為虛榮」。「一切循規蹈矩的作品——技法陳舊或是表現生硬沒有靈感的藝術,無論完成得多麼高超,多麼完美無瑕,終究一文不值,充其量只是另一種枯燥乏味的勞動。」▎循環反覆的精神摧殘,無法掩飾的焦躁不安據後世研究,本森的家族有遺傳性躁鬱症,但當時的醫學技術尚未能給予明確診斷及對症下藥,這使本森變得既多疑又脆弱,好像所有的關心都只是施捨,他不可控地傷害最親密的家人,從而陷入痛苦而無法自拔。「心情愉悅時,一切都輕鬆愜意,招之即來;而心情煩躁不安,百無聊賴,甚至心懷不滿時,雖不斷爭取,卻仍不能如意,到頭來只會感到心神俱疲。更糟糕的是,我不喜歡博取別人的同情,寧願自己孤獨、寂寞的承受。我從不自我憐憫,而且別人的憐憫會讓我感到羞愧、心虛。」▎獨自面對生活的苦痛,備嘗孑然一身的落寞本森一家人原本感情甚篤,生活也過得平淡幸福,不料兒子埃里克、妻子莫德卻在三年間先後辭世,最後連最貼心的女兒麥琪也沒能留住,離他而去,剎那間天崩地裂,整個世界只剩下自己苟延殘喘……「看見後面的風景漸漸淡出視野,我的心情既沉重,又輕鬆。這像在荊棘叢生的人生中恣意翻滾,像故意拾起一簇簇的長矛刺向心臟,我儼然傷成了一隻渾身赤裸的動物,全身的皮膚都已脫落,每一次刺痛都讓我一陣蜷縮,血水如注般流淌。」本書特色本書為亞瑟.本森日記集,時間跨度從1888至1891年。短短三年內,經歷了人生的劇變:精神疾病突發,妻子、兒女相繼離世,甚至一位與自己相談甚歡的老友也不敵病魔的摧殘……原本悠然自在的日子不再。本森於文中記下自己心境轉變、無法繼續創作的原因,從一開始的樂觀堅持到最後將一切交付上帝,讀來令人感慨萬千。


確診 上帝 亞瑟 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