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獨立思考能力才可能獲得自由--美好的結局常從一個小小的善念開始居住在印度的英國女孩蘿莎琳,見到了兩種不同的文化,開始有了深沉的反省。她發現人應該互相關懷,應該對相對弱勢的人伸出援手。在不盡公平的環境下,她鼓勵她和善又受壓迫的小阿姨堅強獨立,給自己一個追尋自我的機會……蘿莎琳的爸爸是派駐印度的軍官,時常指揮作戰,與土耳其人對抗;媽媽常在俱樂部裡喝下午茶,時時顯露喪子的憂傷。蘿莎琳的哥哥回英國上學時病死了,因此媽媽極力反對讓蘿莎琳回英國接受教育;爸爸則擔心蘿莎琳在印度待久了,會忘卻祖國的文化、禮節與優雅,希望她能回英國,眼前只礙於太太多愁多病,自己又不離家,只能暫時將就,讓女兒陪伴太太。一次他回家度假,替蘿莎琳舉辦了純英式的聚會,希望蘿莎琳能多交一些年齡相仿的英國朋友。可是蘿莎琳看不慣英國女孩的做作,寧可和她的印度好友艾莎一起在髒亂的市集閒逛。還好,這次聚會中,她結識了一位年輕士兵麥克思.納爾森。納爾森的爸爸作黃麻生意,非常有錢,他的媽媽不像一般英國太太只會打扮和聊天,而是把大部分精神放在她所辦的一所專門收留印度孩子的孤兒院裡。這兩個特立獨行的大孩子一見如故,十分投契;會後納爾森還邀請蘿莎琳一起去聽甘地的演講。蘿莎琳的爸爸基於經濟效益,辭退了一名年邁的清潔工,艾莎告訴蘿莎琳清潔工沒了工作,只能將孫子賣給人口販子。蘿莎琳著急之餘,便用住在英國的露薏絲阿姨給她的一先令,將清潔工的孫子贖回來,託到納爾森太太的孤兒院裡。爸爸得知她去聽甘地演講,又和印度人有交涉後,非常生氣,嚴禁她與納爾森往來,並堅持送她回英國兩位阿姨家,接受照料與教育。這回媽媽無話可說,只好順從。布蘿吉特太太與丈夫被英國的一個慈善機構派到印度行善。先生去世後,她沒錢回國,因此以關照蘿莎琳作為交換,得到了回國的旅費。在船上,蘿莎琳看到布蘿吉特太太如何節省自己的飲食以溫飽三等艙的窮人;發生霍亂時,依舊冒著被傳染的危險,義無反顧的投入關懷。布蘿吉特太太的行為,深深影響蘿莎琳,最後連蘿莎琳也陰錯陽差的下到三等艙協助醫療。這段旅程,讓蘿莎琳受到極大的震撼,也對貧、病與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她從害怕到理解,並和其中一個要到英國求學的印度孩子拉維成了朋友。回到英國,蘿莎琳發現艾希爾阿姨用霸道又嚴厲的方式主控和善的露薏絲阿姨,讓露薏絲阿姨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照料自己,必須完全聽從姐姐的意見,用姐姐的作息生活,用姐姐的標準看待事物,並將財務完全交由姐姐代管……心中很不以為然,她暗地鼓勵露薏絲阿姨試著表達自己的看法,並活出自己的風格。蘿莎琳無意間發現,她的哥哥會死於學校,是因艾希爾阿姨擔心醫藥費太高,不願讓醫生及時過去醫治所致,對艾希爾阿姨的質疑也就更大。艾希爾阿姨生性極度保守,最大的原則就是節儉和僵化的規矩,她存下絕大部分蘿莎琳的爸爸寄過來的錢,讓大家都過著拮据的生活。在艾希爾阿姨的控管下,她和露薏絲阿姨常常找理由外出,用最節約的方式尋求生活樂趣:有時用一點麵包餵鴿子,有時談印度的事,有時談朋友和愛情。一次,她們去聽了一位印度詩人的演講,露薏絲阿姨受到很大的激勵,回家後毅然向艾希爾阿姨提出自己管帳的要求。她告訴她姐姐,她對歷史或政府不了解,但她很高興能看到世界上有人關心其他人,有人願意為比較不幸的人做出犧牲。因此她覺得自己也必須做一點事、出一點力。蘿莎琳還邀請了印度孩子拉維來家中作客。這種種超乎常軌的行為,在艾希爾阿姨眼中不啻是離經叛道,罪不可赦,她憤然寫信向遠在印度的妹妹告狀。沒想到蘿莎琳的父母反而因為得知蘿莎琳在船上遇到霍亂而深感不安,要她趕緊回印度,留在他們身邊。這次,在回印度的船上,蘿莎琳多了一個伴,那就是露薏絲阿姨。離開封閉的姐姐,她開心得如同一隻待飛的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