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建築:從柯比意到安藤忠雄,百大案例看懂建築的十大門道

NT $ 550
NT $ 495


國際建築大獎「文森斯庫里獎」得主,當代建築大師黎辛斯基一次解構建築全貌。我們生活於其中,但建築對我們來說仍舊是個謎。本書帶我們走入幕後,完整揭開建築的面紗。建築的美令我們感動,使我們畏懼,它不僅是生活空間也可以是公共藝術。我們生活於此,但卻不懂它的意義。看似不須經過語言翻譯即能欣賞,但建築其實一如文學作品般複雜,其落成需要兼顧實用性與藝術性,考量立即影響與長期用途、周遭環境與內部構成。但鮮少有人具備理解建築的基礎知識與視角。本書從倫敦戰爭紀念碑、雪梨歌劇院討論到住宅、私人招所,以發想、平面、風格等十個核心主題切入。讀者將透過近百棟作品、140張照片,一窺柯比意、皮雅諾、貝律銘、安藤忠雄等無數建築大師如何構思與創建他們的設計。黎辛斯基以其特有的人文筆調和歷史脈絡,帶領我們「閱讀」平面圖,他告訴我們建築物如何回應它們所在的環境,以及最微小的細部──如樓梯欄杆──如何能傳達建築師的願景。透過本書,將可更了解建築背後的意義,進而學會如何觀看一棟建築。本書分成三大部分十個主題:‧必須具備的基本概念╱發想、環境、基地建築的藝術性與實用性往往彼此角力。偉大建築師菲利普‧強森在自家房子裡被蚊蟲叮咬了六十年,竟是為了不想裝紗窗,因為紗窗有違他的「美感」。但建築除了傳達建築師的觀念之外,也必須和周遭環境配合。建築基地更與光線方向、街道上行人動線、景觀視角等密切相關,成為設計建案時無法忽視的要素。‧炫奇或實用,大師各自堅持的技藝╱平面、結構、皮層、細部從平面圖裡可以看到什麼?傳統的對稱概念與軸線運用是否必然?近年再次復古興盛的粗獷主義等建築方式,在表現建材之餘,對於建築本身的功能面是否產生不良影響?至於唯一可以讓建築師「大顯身手」的細節裝潢,柯比意等大師又為何選擇忽視?‧從案例學會如何欣賞建築╱風格、過去、品味建築風格總是不斷延續與復興,影響力更彰顯在可存續百年的好建築身上,深知建築的過去如何重要的黎辛斯基,在此討論風格的誕生與影響,擁有個人風格的建築師是可以帶來更多商機,或者被自我風格侷限?而不喜歡談個人風格的新一輩建築師,實例證明,他們死後還會有人記得嗎?風格時常來自建築師的個人品味。但被視為如同流行文化的品味,是否僅是感官的產物,只能不斷被挑戰,然後消失改變?每一棟好的建築,如同藝術品一般,都有自身的標準。本書提供檢視、理解這些標準的工具,帶領讀者看見建築師如何在平面圖與環境、歷史與潮流風格、細部與結構之間選擇自己的立場。不論你是否具有建築專業背景,不論你是建築使用者或參與者,都可藉由理解本書解構分析的多重面向,找到觀看一棟建築的不同方式。不妨睜大眼睛,瞧瞧你我周遭多樣的建築,聽懂它們在說什麼。◎2013年亞馬遜年度建築類選書◎瑪爾菲德全國藝術作品獎(MarfieldPrize)決選入圍◎波蘭、中國、韓國、土耳其多國購買版權◎作者黎辛斯基於2007年榮獲建築界重要獎項──文森斯庫里獎◎作品獲獎無數:加拿大總督獎(GovernorGeneral’sAwards)、費城雅典娜年度文學獎(TheAthenaeumofPhiladelphia’’sAnnualLiteraryAward)、克里斯多福獎(aChristopherAward)、魯卡斯獎(J.AnthonyLukasBookPrize)、查爾斯泰勒非小說類文學獎(CharlesTaylorPrize)


文森 建築師 建築 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