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人間場。建築的轉渡─全球建築師用告別來探討生命的建築詩篇

NT $ 420
NT $ 378


世界建築大師詮釋生死別離的建築詩篇第一本從建築的角度討論面對生逝的建築賞析專書《送行者》、《父後七日》、《多桑的交辦事項》禮儀師,安藤忠雄打造百億水之納骨塔,突然改信基督教以節省後輩喪葬費的阿爸台灣尾隨日本進入高齡化社會,如何面對死亡,安排身後事,不僅是戰後嬰兒潮世代無法逃避的議題,也是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必須思考的大哉問。徐純一建築師長期觀察、紀錄全球建築,本書從他在台灣參與長輩的一場荒謬又超現實的告別式開始醞釀,促使他重新檢視以日本風之丘齋場為起點的「最後的人間場」之旅,十多年來拜訪過歐洲各國的墓園、紀念碑、火葬場及齋堂,收錄10個國家、30多處建築、超過350張照片,從建築設計者的角色,觀看國際建築師們如何透過設計,化解人對死亡的恐懼,撫慰生者,追思逝者,直面這個生命必經的過程。佛洛伊德說,所有的生命目標都是死亡;蒙田在〈哲學就是學習死亡之道〉說,自然告訴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不要忘了我們當初走進這個世界的姿態。從死到生這條路,我們既走得平和,沒有痛苦或恐懼,從生到死該也一樣。你的死亡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生命的一部分:一般的生物都依賴彼此而活,也像接力賽的選手,把生命的火炬傳下去。我如何能為你一人改變這個美麗的結構!自從這個世界有你,死亡已內建在你身上,是你的一部分。你急欲逃走,遠離死亡,等於拋棄你自己;你所享受的存在,其實是生死參半的。從你出生那天,步上人生之路,這條路的終點就是死亡,同時也是生命:從呱呱落地那一刻起,我們有了生命,同時也在吞噬生命。生就是死,生命的盡頭將與開始相連。妳活著這是從生命偷來的;生命持續的努力就在建構死亡。生命脫離不了死亡:如果你不在生命當中,你也離開了死亡。透過建築,讓生者與逝者,都能找到安住心靈的居所。


告別式 詩篇 建築師 建築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