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庭詩生於1913年,來自福建書香望族,童年時爬樹摔落而失聰,生命的轉折卻為他開啟了廣袤的藝術天地。已故故宮研究員楚戈稱他為藝術上的「國寶」。 他立基於傳統的詩書畫印,又受徐悲鴻影響,汲取西畫的素描經驗;青年時身處戰亂變動,以「耳氏」為名創作寫實木刻版畫;光復來臺後與藝文好友成立了「現代版畫會」、「五月畫會」、「現代眼」,為臺灣現代藝術發展之先驅;1957年開始以甘蔗板進行版畫創作,多次代表臺灣受邀參與國際雙年展。在抽象表達時期,他以天地、日月星辰、生生不息循環等概念孕育獨特的風格。 1960年代末期,陳庭詩受到畢卡索現成物雕塑《公牛頭》的啟發,初期使用破銅、廢鐵、漂流木等拼湊作品,展開複合雕塑時期的探索。1981年遷居臺中太平後,和臺中藝術界友人的互動情誼與地緣關係,間接影響了他的創作風格,期間也不斷蒐羅各種媒材進行現成物雕塑,呈現旺盛的生命力,廣受國際藝術史學的肯定與讚賞,攀登創作的另一座高峰。他晚年醉心於雅石的收集,獨居陋室過著清寂生活,終生創作不輟,秉持著對藝術的熱愛執著和世界對話。 2002年,陳庭詩病逝於臺中太平。這位大師離世後,其生前指定之藝術界友人、社會賢達人士組成了董事、監事,2003年於臺中市太平區陳庭詩故居成立「陳庭詩紀念館」,2005年「財團法人陳庭詩現代藝術基金會」正式立案成立。 本書特色 為了迎接臺中市立美術館的成立,且適逢陳庭詩逝世20週年及110歲誕辰,臺中市立美術館籌備處於2022年10月舉辦「詩律.形變.玄機:陳庭詩百秩晉十紀念展」,展出類型包含藝術大師陳庭詩的鐵雕、版畫、壓克力、水墨、彩墨及書法等97件經典之作。本書收錄該展的策展專文、展出作品及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