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為三部分,依序為銅器、掐絲珐瑯、瓷器錯金銀等,時間跨度近兩千年。 從戰國時代錯金銀帶鉤,漢朝銅製長頸瓶、舞俑燈台,宋耀州瓷、北宋柿釉花口盞、宋黃釉瓷,明宣德爐、宣德掐絲琺瑯盞托等,到清三代掐絲琺瑯藏品等共計四十四件藏品,其中掐絲琺瑯占二十件。卷首漢代長頸瓶開始,透過每一件代表性的銅器藏品,作者寫下收藏故事,也闡述銅器工藝如何展現於每件藏品,看似無序,其實有機引領讀者,透過每一藏品的書寫,自然無負擔地認識中國銅器工藝與其美學,特別在明代發展出精彩的金屬表面處理技術如灑金、黃銅鎏金等一一說明。完成欣賞銅藝之美,作者接著引領我們進入掐絲琺瑯的世界。其中最具指標性的藏品為「明宣德掐絲琺瑯盞托」,是第一個清楚定義掐絲琺瑯年代的標準器,皇家落款的見證。作者以為一般學者對掐絲琺瑯的定論——「源於埃及,盛行於十、十一世紀的拜占庭帝國,於元朝傳入中國」,是需要再深入檢視的。從自身收藏系譜為例,作者熟悉商周秦漢以來的青銅工藝,也由於這份熟悉,作者論理清晰帶領讀者認識掐絲琺瑯器,為讀者詳細說明掐絲琺瑯器的斷代(dating)特徵,以及如何欣賞。娓娓道來不管從器型、圖案、工藝和原料等特徵,掐絲琺瑯扎扎實實是中國專有的藝術品項。最後作者建議藏友,歐美依然還有眾多掐絲琺瑯,有些雅緻的器物似為明朝製品,雖無法歸類為官方,但值得收藏;也有一些重量較輕、器型殊異的品項,可能屬於西藏的作坊,其年代或元或明。雖然兩岸故宮對掐絲琺瑯的研究還在拓荒階段,卻也正等待著同好們釐清研究,補上缺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