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朝中葉,崑曲傳入北京,並進入宮廷,成為明清兩朝之宮廷藝術,作為國家意識形態之組成和時尚所好,由京城向全國輻射和傳播,崑曲因而奠定其「國劇」之地位,直至清朝末年,皮黃盛行,崑曲漸衰,宮廷崑曲一則流落京畿,保存於鄉間崑弋班社,一則保留於皮黃班中。民國初年,梅蘭芳等人以崑曲為號召,崑弋班亦進入北京,一時有「崑曲復興」之說。韓世昌被譽為「崑曲大王」,與梅蘭芳並稱。此後,崑弋班社分分合合,於亂世輾轉於平、津、河北鄉間,並曾發動全國巡演,保存並傳播了北方的崑曲一脈。在國共易手之後的中國大陸,北方崑曲亦有著生生滅滅之歷程,因而見證著特殊的社會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