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從不停止質問:韓國電影大師李滄東,25年來創作歷程,另收錄導演特別專訪

NT $ 520
NT $ 411


最會寫劇本的導演,最會拍電影的小説家創作《薄荷糖》、《綠洲》、《密陽》、《燃燒烈愛》等多部賣座片李滄東導演25年的創作人生聞天祥(影評人) 驚喜撰序一頁華爾滋Kristin(影評人)、吳俞萱(作家)、房慧真(作家)、林強(音樂工作者)、馬欣(作家)、張硯拓(影評人、《釀電影》主編)、盛浩偉(作家)、莫子儀(演員)、黃以曦(影評人)、詹正德(影評人、有河書店店主)、廖偉棠(作家)、劉梓潔(編劇、作家)、鄭秉泓(影評人)、鴻 鴻(詩人、導演)、瞿友寧(導演) 真心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觀賞、感受、理解,最終爲了生存而提出的質問。「我的電影會留在觀眾的故事中結束。」通過《青魚》、《薄荷糖》和《綠洲》三部初期作品,李滄東獲得了「現實主義大師」的稱讚。這種現實主義並不是指精密加工後,被包含在相機框架中的現實,而是藝術家用眼睛敏銳地捕捉在真實時空裡無法預測的真相。這個特質在之後的《密陽》、《生命之詩》與《燃燒烈愛》中漸漸強烈地展現出來。從1997年的導演處女作《青魚》到2018年《燃燒烈愛》,李滄東的電影一貫被投以「美麗」、「文學性」,乃至於「傑作」的讚賞,無一例外地受到了全世界觀眾和評論界的關注。在世界的諷刺和不合理中,全力孤軍奮戰的電影中人物的故事,會在電影結束後引導觀眾們回味起社會和人類生活的意義。李滄東導演將無法輕易解決或回答的問題的碎片融入電影之中,因此他的電影在上映後即便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重新觀影時仍會有新的感觸。而從這本《電影從不停止質問》當中,我們可以藉由電影評論與專訪,窺探李滄東作為電影人的一生,從中了解他的工作世界,以及他對於電影的追求。《青魚》 百想藝術大賞電影部門劇本獎X青龍電影獎導演獎X大鐘獎評審特別獎、劇本獎「李滄東拍攝電影的目的,似乎是為了與世界建立更深的關係,為了追尋生命所隱藏的懸疑,為了刻印在電影的時間和空間裡的人世的諷刺,為了貫穿時代、仔細深思我們該如何活下去。」《薄荷糖》 卡羅維瓦利影展特別評審獎X青龍電影獎劇本獎X大鐘獎導演獎、劇本獎「如果說出道作《青魚》是部懷舊電影,緬懷曾經純潔,如今卻被壓倒性的黑暗所包圍的時間;那麼《薄荷糖》就是部寓言劇,聚焦在中年的英浩(薛景求)上,跟隨倒流的時間線深入時間的深淵。」《綠洲》 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獎X百想藝術大賞電影部門導演獎「李滄東的電影用各種多樣的方式聚焦在邊緣人物身上,試圖理解並謀求對社會冷漠現象的討論。儘管這部電影顯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黑色電影」,但我認為像這樣展現人性陰暗面的電影,應該是少之又少了。」《密陽》 百想藝術大賞電影部門導演獎X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在《密陽》中,沒有一顆鏡頭是寬鬆的,即使鏡頭帶有模糊或是不確定性,每顆鏡頭都還是互相緊密相連。……《密陽》以自己的方式玩捉迷藏——儘管觀眾在每次反轉時將目光轉向其他地方,電影也絕不會表明自己的位置所在。」《生命之詩》 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X百想藝術大賞電影部門導演獎大鐘獎最佳作品、劇本獎X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在電影的堅決面前,我們觀看的行為變得越來越無能,面對這條無法單純用人力來停止流動的江水,我們有好一陣子,只能束手無策地看著順著水波漂來的悲劇現象,至少在這一瞬間,電影和觀眾作為一個群體,都是無能為力的。」《燃燒烈愛》 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提名X大鐘獎最佳作品X釜日電影獎最佳導演「李滄東導演的電影裡總是包含著神祕的元素,不管他再怎麼讓觀眾可以靠近電影中的登場人物,觀眾還是無法完全理解他們的動機,也絕對無法確認他們對於自己或者周遭世界的理解程度。而在李滄東這樣的電影中,最像謎一般的電影就是《燃燒烈愛》。」生命在光明中延伸,李滄東導演的那些成就──★1997韓國百想藝術大賞電影部門新人導演獎★1997韓國青龍電影獎導演獎★2000韓國大鐘獎導演獎★2000韓國電影評論家協會獎導演獎★2002春史電影獎導演獎★2002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銀獅獎★2003、2008、2011韓國百想藝術大賞電影部門導演獎★2007導演選擇獎年度導演獎★2009、2012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2018釜日電影獎最優秀導演獎等 「講述非常有趣的故事不是我的目標,我的目的而是爲了給觀眾留下一點餘韻。不是故事結束後就結束的故事,而是故事的結尾會在觀眾的生活中結束的那種電影。」


劇本 故事 電影 文學 薄荷糖